迦南小说网

第9章 集团内部的分岐【3 / 3】

布衣走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援手就是大雾。就像曹船借箭一样,大雾弥江。

那天,按照仙道指的偏僻小路行军,一路上大雾弥漫,不要说霍邑城上的宋老生们看不清山间是什么情况,就连李渊的士兵前后也是模糊不清,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霍邑城下。

正如李世民所言,宋老生这人轻浮,耐不住性子。从这一战来看,宋老生就是一宁肯战死,也不肯受辱的主。要说骨气还是有的,至少不是懦夫,但缺少计谋,比起李渊的谋略和手段来,差上一大截。

李渊部队稍一挑衅就忍不住了,带着三万大军分两队从南门和东门气势汹汹杀奔出来,声势浩大。

为打好这一仗,李渊早有安排:命令李建成屯兵东门附近,命令李世民埋伏在南门不远处,命令殷开山率兵正面迎敌,要求且战且退,目的是引宋老生尽可能远离城门,防止他回撤。李建成与李世民率兵断其归路。

很快李渊的部队就把宋老生的主力团团围住,双方数万兵马混战在一起,打得相当惨烈。

就在双方难解难分之时,李渊玩起了心理战,命人朝着混战队伍不断地喊,“宋老生已被斩杀!”在当时如此混乱、嘈杂的战场环境中,咱不知道这感叫声有多大分贝,总之,宋老生听到了,瞬间懵了,“老子还活着,不要中了奸计。”

宋老生这一声喊明显不如“已被斩杀”那一声声吼叫声音大。“老大挂了,还卖什么命啊。”转眼间,宋老生的部队溃散。

看来当今部队练口号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在激战环境下,声音小了士兵怎么能听得到呢?

宋老生见势不妙,立即往城内撤,但当他撤到城下时又傻眼了,城内守将为抵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部队,早已把城门关闭。正在他绝望的时候,城头上下来一条救命绳索,但是一切都晚了。

上一秒宋老生还暗自庆幸自己跑得快,突出了重围,但千算万算,始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一个无名小将手上。当他抓着绳索刚爬上两三米时,被一个名不见经转、叫作卢君谔的小将领给硬生生拽了一下来,一刀便被这位卢兄了结了性命。

这一战,真的可以用惨烈形容,数里之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李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尸体,大为感慨,“这些尸体中有不少是老百姓,甚至不乏愿意归附咱们的,但也枉死此处。从今以后,如果能成就大业,我们要修文德、止干戈。”

战役胜利,按例该论功行赏了。

然而,这时集团内部出现了第二次分岐。分岐的焦点是军队中的徒隶。徒隶是指非良民、奴仆,身份比较卑贱。

许多人认为,奴仆出身的士兵,不该与其他士兵享有同等待遇,直白一点说,不能对他们进行赏赐。

“开什么玩笑,箭雨矢石可不分贵贱,能够活下来的士兵都有功劳,都应该论功行赏。”李渊这次并未与大臣讨论,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这件事也印证了史书对李渊的评价。正如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对他的评价那样:“素有经世济民之心,待人不分贵贱。”也如《旧唐书》所言:“任性率真,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李渊是成熟的政治家,而非政客。政治家为人谋福,政客为己谋福;政治家忠诚、坚定,政客狡猾、贪婪;政治家有远见,政客只重眼前利益。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只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真心为手下的人谋福利,才能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人为他拼命,只有让天下百姓有盼头并且过上好日子,自己才算得上开国明君。

所以,这次他为百姓谋利的手段依旧是老办法,如在西河一样,封官许愿。从老人到青年,只要是拥护李渊的,不拒一人,全城百姓既惊又喜,自己辛苦了半辈子,今天终于见到“回头钱”了。

该论功行赏的赏了,该封官的封了,人心也收买了,许多隋朝守城将士也都归附了,那就继续出发吧,朝着天子目标勇往直前。

李渊大军一路披荆斩棘、攻无不克,拿下霍邑之后,又势如破竹,顺利拿下了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和绛郡(今山东新绛)。

八月十五日,大军直达黄河东岸的龙门(今山西河津)。

这里曾是他奉诏讨捕匪盗母端儿的地方,是他当年仅率不到百骑战胜母端儿几千兵马的地方,是他当年以70余箭百发百中超世界冠军的好成绩把母端儿吓跑的地方。

如果李渊生活在现代社会,凭他那精湛的射艺,那些世界冠军一定会自叹生不逢时,一定会发出“既生吾,何生渊”的感慨!

如今,他又重新来到这个无比熟悉的老地方,心中仍旧感慨,与两年前讨匪时不一样的是,终于站到黄河岸边了,只要跨过这条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关中平原百姓的母亲河,一直以来的帝王梦就会变得清晰可见。

是的,只要跨过黄河,拿下长安,一切将水到渠成。

这一天,刘文静出使突厥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500突厥士兵和2000突厥战马。令李渊更为高兴的是,位于黄河西岸的义军首领孙华渡河前来归附。

孙华,出身农民,是位地道的农民起义军,这些年靠着东攻西取积累了大量财富,手下将士近万人。但本人没什么文化,手下也没什么文臣谋士,前途堪忧。这一点,孙华自己知道,凭借自己这点能力,当皇帝是不可能了,投靠个靠谱的贵族军阀或许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当他收到李渊的来信后,二话不说,立即渡河拜见。李渊激动地握着孙华的手说:“老弟今天能主动来见我,我当作为贵客招待。关中地区像老弟这样的首领很多,你今天给他们作出了榜样,他们知道后一定会来归附我。”

孙华也很激动,他被封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冯翊郡守。与孙华同行的手下,也个个给予了相应的职位。从此,孙华正式混入公务员队伍,前途应该闪闪发光。但可惜的是,孙华这公务员没当几天,在攻打长安时,不幸中流箭身亡。

此时,李渊的手下都知道,屈突通不是宋老生。屈突通身经百战,手下有数万骁果军,并且军纪严明,可以说骨头太硬,不好啃。如果与屈突通硬来,一时半会肯定打不下来。若在此地耽误的时间久了,隋朝援军一到,别说长安了,恐怕都得跳了黄河。

于是,这时李渊集团内部产生了第三次分岐。

这次分岐的焦点在于,是先渡黄河取长安,还是先收拾屈突通再渡黄河。

李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圆满化解了这次分岐,取了个折中的办法,把大军分成两路,一路围堵屈突通,一路渡过黄河直奔长安。

具体安排是这样的:李渊与建成、世民、裴寂等人率领一路大军直奔长安,出发前先命王长谐、刘弘基、陈演寿等人率兵六千与孙华渡过黄河在西岸扎营,接应主力部队。刘文静率兵围堵屈突通部,为李渊的主力军团直取长安争取更多时间。

李渊的兵马本来就不算多,几万兵马全部押上对付屈突通的数万骁果军都不见得能胜,在这种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分兵岂不更没有胜算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原因就在于李渊精准洞察人心、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他认为,两军相距20多公里,而不见屈突通来打,只能说明一件事,屈突通部人心不统一,虽然战斗力强,但没有拧成一股绳。屈突通担负着阻挡重任,他若率大军不顾一切的渡过黄河势必遭到屈突通从后方袭杀。也不能在此空耗下去,时间一久必被擒。

此时的屈突通已经是60岁的老将了,这些年跟着杨广南征北战,作战经验自然很丰富,他明白,只要坚守城池,任凭他李渊如何攻打能不可能拿下。不过,很快他就知道自己打错了算盘。

屈突通闻知李渊率军绕过他的防线直奔长安时,便慌了神。自己率部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蓝田(今陕西兰田)回救长安,至潼关(今潼关东北黄河南岸)附近,被刘文静部阻遏。更要命的是,此时潼关已经失守,守卫潼关的隋将刘纲被王长谐斩杀。

屈突通进退两难,其实是没有退路,唯有前进,直奔长安阻止李渊是他唯一的选择。但眼下的形势是,他与刘文静你来我往了一个多月,始终未能前进一步。这大概是屈突通这辈子打的最艰难的一次战役,也是他为大隋打的最后一仗。

屈突通毕竟是久经杀场的老将,情急之下,他派将领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事实证明,屈突通这一招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计策。但好的计策如果不能临机作出正确决策,胜败往往就在一瞬间。

桑显和所率精锐几乎一夜之间就把刘文静的三座营寨攻破了两座,眼看着就要大破刘文静,可以继续向长安进发了。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桑显和的一顿饭使整场战役发生了反转。

桑显和应该比较体谅部下,看着部下打了一晚上,消耗很大,不能饿着肚子作战,于是趁天蒙蒙亮时下令全军先吃饭。刘文静正是抓住这点不可多得的机会,率所有军队一顿猛攻。刘文静运气实在不错,正在他率军全力攻打时,孙华、史大柰率领着六七千人的游击骑兵快速冲来,一下就把桑显和的部队冲散。桑显和不愧是员猛将,左突右冲,逃出了包围圈。

这是令屈突通没有想到的。自打屈突通得知桑显和先胜后败,就知自己已无力挽救危局,深感失望。此时的他,想到了洛阳,或许希望就在洛阳。于是,安排桑显和留在潼关,自己率军前往洛阳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