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不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人对魏明帝是曹叡还是袁叡不解,甚至有人说是毒点,本不想回应,今天正好手残,发错了章节,还没法改,就用之前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来凑一下数。
有兴趣的就看,没兴趣的就算了,过几天删。
——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初一,三国之魏国的第三任皇帝——明帝驾崩。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后面还有一句:时年三十六。
这五个字引出了一桩悬案,争讼千年不休。
魏明帝究竟是曹叡,还是袁叡?
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他是曹丕的儿子,还是袁熙的儿子?
裴松之注《三国志》,便于此处批注:魏武(曹操)以建安九年(204)八月定邺,文帝(曹丕)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生,计至此年(239)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意思很明白,无论如何,魏明帝驾崩时不可能是三十六岁。除非他并非生于建安十年,而是八年或者九年。
如此一来,曹叡就不是曹丕之子,而是袁熙之子。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更是直言:这是陈寿曲笔,曹叡本为袁叡,乃袁熙之子。甄夫人被赐死,曹叡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赞同这个观点的人不少。
但这个推理是有一些问题的。
首先,关于曹睿的年龄记载有互相矛盾之处,难以断定是非。
比如同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曹叡的人生履历中有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封武德侯。
《文帝纪》载: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五月戊寅,封王子睿(叡)为武德侯。
《明帝纪》载:年十五,封武德侯。
从这个时间点逆推,曹叡当生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则死时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为三十四岁,而且是虚岁。如果这条证据成立,那陈寿就是笔误,不是曲笔。
卢弼认为《文帝纪》记载黄初以前事为追述,《三国志·常林传》注引《魏略》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建安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所以曹叡被封为武侯德当在建安二十三(218)年,时十五岁,证明其生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去世时当为三十六岁。
这个论证还是有瑕疵的。《文帝纪》明确记载曹叡封武德侯的时间是延康元年五月,《魏略》记载可能有误。
就算《魏略》记载属实,吉本等人起事是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曹叡封武德侯则应该在此之前,至少应该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如此一来,曹叡必然生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或者以前,景初三年去世时就不止三十六了。
其次,曹丕不立曹叡为太子,有可能是因为曹叡生母甄夫人是被他赐死的,父子俩感情很不好,他想废长立幼。除了曹叡之外,曹丕当时还有曹蕤、曹霖、曹礼、曹邕四个儿子,没道理明知曹叡不是自己的儿子,还要将皇位传给他。
所以这两个证据都不够充分,算不上实锤。
相比之下,另一个证据却有力得多。
曹叡的继承人:曹芳。
曹芳身份不明,在当时已经不是秘密。陈寿著《三国志》,明言“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魏氏春秋》曰:或云,任城王楷子。
曹楷是曹彰之子,曹彰死因不明,传闻是被曹丕毒死的。就算毒死这个说法不实,曹彰因支持曹植,与曹丕关系不好,曹叡就算无嗣,也不可能将皇位转到曹彰一脉。
《魏氏春秋》的说法显然不太靠谱。
所以曹芳的身份成谜,值得深究。
——
这是文章的一部分,仅作凑数。
大家有兴趣的话,我找机会把全文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