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不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柯家、朱家还回买走的地后,李家的土地恢复了之前的规模,有四十井左右。每井有八户,多的三四口,少的两三口,也有一千多人。
李唐从阡陌上经过时,正在地上除草的农奴躬身向他施礼,然后默默地继续除草。
前两天下了一场雨,麦苗没怎么长,野草倒是长得特别快。
看着那些反应迟钝、了无生气的农奴,李唐皱了皱眉。“他们是生病了吗?”
“主君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看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的,瘦得皮包骨头,一阵风都能吹倒。”
“农奴都这样,有几个像那些貉奴,主人瘦,他们倒壮得像头牛似的。”老管家想起了李二等人,来了火气,狠狠骂了几句。
听着老管家堪称恶毒的咒骂,李唐想了想,还是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老管家。
“李叔,是我让真蜜他们走的。”
“谁?”
李唐愣了片刻,这才意识到老管家还不知道真蜜的存在,只得又解释了一遍。老管家听完,愣了半晌,吧嗒着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一想到邻居朱家是因为李唐出的主意才破了家,他的心情更是复杂。
虽说朱家压价买李家的地不厚道,可是落得这个下场,未免太惨了些。
换作别人,他肯定要痛骂一通,但这是自家家主干的,他无论如何也骂不出口。
“还有,这次能打败宁国,真蜜他们帮了不少忙。”
老管家喃喃说道:“想不到他们种地不行,作战倒是把好手。”他随即又愤怒起来。“当初先君出征,他们如果派一两个人跟着,先君就不会受伤了。这些貉奴……”
李唐摆摆手,打断了老管家的咒骂,心里却也犯起了嘀咕。
当初李二等人如果愿意帮忙,老爹还会受伤吗?
他不知道,没发生的事,谁能说得准呢。
但是有一点,他可以确定,就算李二等人随征,他们最多只能救老爹,却挽救不了杜国的败势。
“给他们增加一点口粮吧。”李唐心烦意乱,不想再走了。看到这些农奴,他心情非常不好。
老管家耐心的说道:“主君仁义,自然是好的,但一亩地就打那么点粮食,让他们吃饱,主君可就剩不下什么了。家里那么多人,尤其是那些铁匠,还指望地里的粮食吃饭呢。将来主君门户大了,还要养客……”
李唐停了脚步,看看老管家。“一亩地能产多少粮?只够他们自己吃?”
老管家苦笑。少君从小不问事,连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都不知道,还想着让农奴多吃点。
他大致解释了一下,以消除李唐那突如其来的怜悯。
有怜悯之心是好的,但不能让自己饿死了。
李唐听完,大致了解了实际情况。
产量这么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一井地并没有九百亩,实际上只有三百亩左右,换算下来,每户也是四十亩。一个是产量低,每亩只有一石到一石半,生产的粮食最多六十石,只能供三个成年男子。
一户农奴通常只有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成年女子,另外再加一两孩子,算下来,正好相当于两到三个成年男子。
换言之,他们的四十亩只能自给自足,剩余的那四十亩,才是提供给主人家的剩余价值,一井地供养一家三口的基本口粮。
这还是最好的情况下,实际上往往达不到。
李家状况最好的时候,四十井地,倒也足以供一家老小吃喝,甚至供得起李唐的老爹置办武器出征。
但李唐的老爹受伤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没几年就耗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不得不贱价卖地。
“种麦子不行,种稻子好一点。”老管家叹息道:“可是这几年为了行大夏礼仪,不准像越人一样种稻,所有的田都改成了麦地,连会种稻的人都找不到了。”
“以前是种稻的?”
“这里适合种稻,水多。”老管家指指四周。“稻的产量也高,一亩地能产两石多稻米呢。”
李唐一怔。虽然他不知道一石是多重,但显然不会多。
这年头的产量这么低?怪不得国相张远瘦得那样,天天为吃饭的事情操心,哪能胖得起来。
可是仪国国君为什么那么胖?
不知不觉,李唐再次坚定了去仪国的决心。
游历的事以后再说吧,现在先解决生存的问题。别看自己这次出征赚了不少钱,可是不解决粮食问题,一旦出现饥荒,再多的钱也不能吃。
手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
“李叔,我可能要离开一段时间。”李唐把去仪国的打算说了一遍,又问老管家是想跟着自己去仪国,还是留在这里。
如果他想留在这儿的话,还有北边的五十井地需要他照料,可能要两头跑。
老管家想了一会儿。“主君,老奴年纪大了,又不识字,跟着去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留在这里吧。主君要是心疼老奴,就将老奴的丫头带过去,伺候主君起居。将来……”
老管家咂了咂嘴,没有说下去。
李唐却明白老管家的心思,点头答应。
虽然老管家的女儿长得很一般,做饭也贼难吃,却是老管家唯一的挂念,他有责任安顿好她,让老管家安心。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