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不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庞涓满心以为自己已经说服了宁国君臣,只等他们讨论之后,亡国之祸就会消于无形。到了驿馆,安顿好后,越想越激动,决定立刻派人回国,向国君报告这个好消息。
随他来的长子庞天龙说,还是谨慎一点好,等宁国君臣做出了决定再说不迟。万一他们改了主意,父亲这么做,岂不是有欺君之嫌?
庞天龙没敢说得太明白。他觉得宁国君臣不会这么容易被说服,有可能是使诈。
但无端指责别人使诈是很严重的,何况对方还有宁国国君。
庞涓不以为然,信心满满的说,就算宁国君臣改了主意,他也能再次说服他们。
人无信不立,君子就应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出尔反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宁国国君是这样的人,他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就算他们一时偷袭得手,将来也会被人围攻。真要到了那一步,面临亡国之危的就不是仪国,而是宁国了。
庞天龙无奈,只得派人赶回仪国。他留了一个心眼,让送信的人不要急着赶路,进了仪国境内之后就慢点走,等到第二拨送信的人,确定了消息之后,再一起赶往国都。
好消息不怕等,坏消息才不能耽搁。
事实证明,庞天龙赌对了。
第三天,宁国国君派人驿馆请庞涓。庞涓兴致勃勃的去了,回来的时候却脸色铁青,大发雷霆,让庞天龙立刻收拾行李,赶紧回国都。
宁国君臣已经做出了决定,但不是罢兵,而是正式宣战。
宁国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马上就会出发。如果不立刻送回消息,等仪国反应过来,宁国可能已经兵临城下。
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是奇耻大辱。
两国交兵,向来是在边境上战斗,很少深入对方的国境,更别说是国都了。
除了荣誉之外,庞涓还有一个担心。
在国都与宁国之间的庄园,可能会遭到宁国军队洗劫。春耕已过,秋收未至,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宁国也抽不出太多的粮食。既然有灭国之心,就食于敌就是必然的选项。
庞涓仰天长叹,捶胸顿足。“如果仪国亡了,我就是最大的罪人。”
庞天龙连忙对他说道:“阿翁不必担心,国君还没收到消息,不会放松警惕的。”
听了庞天龙的解释,庞涓松了一口气,随即又摇了摇头,欲言又止。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呢?
——
李唐接到庞涓传回的消息时,也有些惊讶。
他鼓动庞涓出使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庞涓的威望延滞一下宁国君臣的行动,多争取一些时间。
没曾想弄巧成拙,宁国君臣迅速出兵,而且没有像往常一样选择在边境交战,兵锋直指仪国国都。
这是铁了心要灭仪国啊。
吐槽归吐槽,备战不能耽搁。李唐和国君商量之后,派人去请杜姜、陆言,同时让鲁若做好准备,将已经打造好的兵器发放到位。
拿到铁制兵器后,将士们还要熟悉一段时间,以便充分发挥铁制兵器的性能。
时间紧,原本两百人全部换装的目标无法达成,只能有多少先换多少,剩下的抓紧时间打造、装配。
杜姜、陆言的意见比较一致,为了避免沿途的庄园受损,我军应该尽快出击,拒敌于国境以外。
李唐则有另外一种想法。
这不是普通的两国交兵,而是生死之战。双方兵力悬殊,就算我军准备充分,野战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可言。既然如此,不如守城。
宁国的兵力优势再大,在坚固的城墙面前也是白给。等他们耗尽了锐气,我军再出击不迟。
至于城外庄园的损失,相比于亡国,终究小得多。
李唐的建议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包括国君在内。
一箭不发,坐视宁国深入国境,甚至兵临国都城下,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封臣们将会认为国君怯懦,没有保护家国的勇气和能力。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犹豫、摇摆,不再愿意与宁国为敌,以免将来投降时遭到拒绝或者报复。
因此,不管能不能战胜宁国的军队,迎战都是必须的。哪怕是战败之后守城,也比直接守城为好。
面对众口一词的反对,尤其是杜姜的明确反对,李唐势单力孤,只能同意。
他早就知道一个事实:道理无法说明人,但南墙可以。
备战的命令下达后,上至国君,下至普通步卒,都开始领取新装备。
国君的新武器是一柄加长的重剑,完美匹配他的身高、力量。鲁若显然对李唐的观点不太认同,所以并没有将这俩重剑做成铁棍,保存了剑的形状,甚至开了刃,只是更厚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