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不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于第二次、第三次,即使是李唐,也不敢做那么乐观的估计。
毕竟仪国能做的改革,楚国也能做,只是时间问题。双方巨大的体量差距,决定了楚国只要稍做调整,就能组织起比仪国强大得多的力量,重新形成碾压之势。
只考虑扛住第一次进攻,为自己争取一个不错的条件,是相对理性的方案。
以庞涓的性格,相信他会接受这个方案。
降是肯定要降的,但是要降得有尊严一点,这是士大夫们的通病。真正能舍生取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不想死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唐看了杜姜一眼。
杜姜翻了个白眼,以示不屑,只是没反驳。
她也清楚,李唐说的是事实,让庞涓等人在投降之前抗争一下没问题,真让他们舍生取义,几乎不可能。
不仅是庞涓,其他人也差不多。
国君听完,沉默半晌,一声叹息。“既然如此,那明天就请李相发言,说服庞涓,推行变法。”
“愿为国君效劳。”
国君站起身来,甩甩袖子,有些遗憾地打量着李唐。“可惜仪国太小了,不能给李相一展所长的天地。我不敢耽误李相,明天会议后,我会筹措一笔酬金,为李相饯行。将来……”
他一声长叹,摇摇头。“如果有将来,再说吧。”说完,起身走了。
杜姜看着国君的背影,回头看看李唐,有些责怪的说道:“夫君,你吓着他了。不仅是他,连我都被你吓坏了。形势真会发展到那一步吗?”
“我不敢保证,但凡事预则立,我们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夫人,你如果觉得我说的还有几分道理,不妨写封信回去,让国君和大司马、国相一起参详一下,有个心理准备也是好的。”
杜姜默默地点了点头。
——
第三天,国君召集封臣议事。
李唐作为国相,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议功,由大司马杜姜汇报战况,并对有功之臣做出评判。
国君本人也在战场上,是亲历者,对所有的经过都很清楚,所以这些报告其实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那些没有参战的封臣。论功行赏也是次要的,真正的目的是对那些明知仪国有亡国之危,却还是按兵不动,不肯按照礼法出战的封臣。
只是一开始,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军功榜的第一人不是杜姜本人,而是指挥步卒的陆言。
具体的理由有两条:
一是指挥步卒迎击宁国,造成了超过一百人的杀伤,并让拥有优势兵力的宁国无可奈何,只能选择议和、休战。
就这一点而言,步卒发挥的作用比杜姜亲自指挥的战车更大。
即使杜姜首战成功,也未能阻止宁国继续前进,步卒却做到了。
二是陆言阻止了宁国牺牲步卒换取箭矢的阴谋,守住了仪国的优势,最后使宁国知难而退。
这个结果一公布,很多人都大感惊讶,包括陆言本人。
他们都以为首功会是杜姜的,毕竟她既是大司马,全军的最高将领,又首战告捷,大大提振了士气,并迫使宁国放弃了战车进攻的计划。
杜姜做了详细说明,着重提醒众人不要被表现的胜利所迷惑,更应该看到宁国改变原先作战计划的关键因素,分清主次,而不是固守战车才是主力的印象。
众人虽然不是完全赞同,却也觉得杜姜这么做有君子之风,算是接受了。
就当是成人之美吧。
陆言大为感慨,偷偷看了一眼李唐。
他本以为拒绝了李唐的邀请后,李唐再也没来见他,双方已经翻脸,没想到李唐、杜姜还会将首功给他,又在这么多人面前强调他的价值。
想想自己一心想指挥战车的执念,他很惭愧。
说完陆言的战功后,杜姜继续宣读战功簿,然后呈送给国君。
国君接过战功簿,说了几句场面话,就宣布赏赐。
战功的赏赐有一定之规,战功定了,赏赐也就定了,没什么太多好商量的东西。
陆言理所当然的拿到了最厚的赏赐,杜姜其次,后面有数十人,绝大多数是指挥步卒的封臣。
数量最多的,当然是作为普通步卒参战的国人,只不过那些赏赐不会在这个场合公布。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有爵位、封地的封臣,没有一个是平民。
宣布完赏赐后,国君颁发了象征爵位的印绶和象征封地的策书、地契。
现场的气氛也不知不觉的有了变化。
数十名低爵封臣因为指挥步卒作战有功,加官晋爵,由士成为大夫,打破了之前中高等爵位由有战车的封臣独占的局面,步卒的重要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双方有了分庭抗礼的实力。
以孙承为首的封臣感受到了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