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嘴不知道能忽悠多少个小姑娘呢。
幸好这江知青不是那种人,不然大队的姑娘能被他嚯嚯大半。
第二天,许东升就早早的出发去上班了。
一家人又开始重复着昨天的工作,就这一连六天才把玉米收完。
接下来又开始收豆子,黄豆晒干再脱粒。
然后开始挖红薯和土豆。
红薯和土豆在晒谷场把表皮晒干,然后收进仓库。
大小也要分好,大的要上交和做种子,小的分给大队上的人家。
整个秋收持续了二十多天,工分挣得也是够够的。
确实把不少人累的够呛,尤其是知青们,一个个给人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一个秋收过后,大部分人都黑了瘦了。
知意家一伙人倒是黑了点,吃的不错各个没瘦。每个人都黑了,反而显不出她黑了。
就连小宋同志都黑了点。
他俩谁也别嫌弃谁。
秋收过后,粮食整理好该交公粮了。
交公粮征用了大队里的木板车,大队上的壮汉几乎都去了,忙着推车,毕竟走路都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推车岂不更慢,还累,一路上都是换着推的。
等土豆、红薯、玉米和豆子都堆到晒谷场上,大队里去交公粮的人也回来了。
然后就开启了激动的分粮时刻。
大队上的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关乎一年的收成,是他们一年的吃食。
大队长许爱国看着一个个激烈的讨论着谁家谁家多少工分,大概分多少多少粮食。
在台子上喊了句,“大家安静一下,让我说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大队今年收成还是不错的,分的粮食相对于去年比较好一些。
这就说明每个人分到手的粮食稍微多一点,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努力,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开始分粮。”
大家听到能分的稍微多点,一个个脸上笑的更开怀了。
听到分粮,欢呼的喊起来了,热热闹闹的。
一家一家的拿着袋子,推着板车,大部分都是壮汉从公社直接把板车推来的。
家里也有些没壮汉的,一般家里有板车几人一起推。
有些是等到最后人家弄完了,找人帮忙弄回去。
这年头是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进行分配。
大队长拿着计分的工分本儿,开始分粮。
一家一家念着,核对工分和粮食。
旁边有几个人称重,把称好的粮食,倒到队员自带的布袋。
许知意家分到了一千六百三十斤。他们家有五个人,四个人上工,自从许大哥去公社上班后就少了一个月左右的工分,所以今年分的比去年少些。
知意也是第一次见到分粮的场景,有些震撼,以前听老一辈的人讲过,倒是多大感受。
看到自家有这么多粮食,也是大吃一惊,但是一想这是一年的粮,分下来也不多了,每天吃个半饱就不错了。
怪不得不上工的时候,大部分人家都是一天两顿饭。
大队里还留了一些余粮,这些余粮是应急用的。有些借给工分少的,或者是有些知青买粮,或者是不够吃的人家买些粮。
卖出的钱,算在大队上,到时候分给大队上的队员们,这是大队上的人都乐意的事。
有些人家一大家没分家的能分三千多斤。
知青们的分粮在最后,江景言没有见过分粮的场景,就拉宋时宴过来看。
看着晒谷场堆的一堆一堆的粮食,不可置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用力慌着宋时宴的手臂,冲着他指着粮堆,“阿宴,快看啊!那么多粮食!”
那脸上写着一副没见识的模样,把身边的人逗笑了。
“看着多,每家分点其实也没多少,勉勉强强能吃饱吧,这还是在猫冬两顿饭的情况下。”排在知青前面的一婶子道。
这城里来的知青挺好玩的。
从中午开始分粮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结束。
宋时宴分了八十斤粗粮和二十二斤细粮。
江景言分到了六十八斤粗粮和十七斤细粮,这还是秋收忙的时候赚得。
看着那么多粮食分到手的这一点,陷入了沉思。
刚来那几天跟许西宁一群人唠嗑,磨洋工。
等所有人都分完粮食之后,有些不够吃的可以用钱跟大队换,价格跟供销社一样,但是不要票。
工分最低的谭玲玲,只换了三十斤粗粮。
新来的知青们都在大队买了些粮食,不然就这点粮食够干嘛的。
李梦兰去年干的不够吃,借了大队上的。今年用工分还了大队的,还是不够明年吃。
就眼巴巴的看着大队长,“大队长,我今年还了去年借的粮食,今年的不够吃到明年分粮,能不能再借点粮食,在明年的工分里扣。”
大队长一听想都没想直接拒绝,这女知青去年不够借给她了,今年还借。
这是想着年年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