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东山经
【题解】
《东山经》详细介绍了东方四个大山系,共四十六座山的方位和物产等情况。
第一座山系从樕山起到竹山,一共十二座。这一山系靠近北海也就是今天的渤海,从这些山里发源的水系大多注入北海。可见该经的记述顺序是由北至南的。
第二座山系从空桑山开始,历史上曾有“蚩尤伐空桑”的说法,这一山系之中多有流沙,而现今的东方并无流沙,这大概是因为气候曾发生过剧烈变化所致。
第三座山系从尸胡山开始。这一山系的南边向东就可以看见扶桑树,其间的物产也多为亚热带作物,而且也有流沙在其间,这意味着我国东部偏南的地区曾经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物产。
第四座山系比较短,只有一千七百多里,也从北海开始,南部的水系分别注入皋泽和余如泽,这可以和当今华东地区多湖泊沼泽的地貌相印证。
东山之首,曰樕之山(1),北临乾昧(2)。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3),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注释】
(1)樕(sù zhu):山名。
(2)乾昧(gān mèi):传说中的山名。
(3)鳙鳙(yong):与现在的鳙鱼不同,这里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鱼。
【译文】
东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樕山,这山的北边和乾昧山相邻。食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东北注入大海。水里有很多鳙鳙鱼,样子像犁牛,叫声像猪的嘶叫声。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1),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2)。
【注释】
(1)藟(lěi)山:山名。
(2)活师:即蝌蚪,是青蛙、蟾蜍一类两栖动物的幼体。
【译文】
再往南三百里,有座藟山,山上出产玉石,山下出产黄金。湖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东注入食水,水里有很多蝌蚪。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1)。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鼠(2),见则其邑大旱。水出焉(3),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4),其状如儵(5),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注释】
(1)(xiào):大声呼喊。
(2)(zi)鼠:传说中的一种怪鸟。
(3)(zhi)水:古水名。
(4)箴(zhēn)鱼:鱼名,“箴”通“针”,取其细长之意。
(5)儵(tiáo):“儵”即“鯈”字。鯈鱼是一种细长的白色小鱼。
【译文】
再往南三百里,有座栒状山,山上盛产金属和玉石,山下盛产青石和碧玉。山里有种野兽,样子像狗,却长着六只脚,名字叫从从,它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山里有种鸟,样子像鸡,长着老鼠的毛,它的名字叫鼠,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发生大旱灾。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北注入湖水。水里有很多箴鱼,这鱼的形状像儵鱼,嘴巴像根针,人吃了它不会感染瘟疫。
又南三百里,曰勃亝之山(1),无草木,无水。
【注释】
(1)勃亝(qí):山名。亝,“齐”的古字。
【译文】
再往南三百里,有座勃亝山,山上没有草木,也没有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減水出焉(1),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2)。
【注释】
(1)減(jiǎn)水:水名。減,同“减”字。
(2)鳡(gǎn)鱼:也叫竿鱼,古代称鳏鱼。身体长大,呈圆筒形,吻尖长,口大。生性凶猛,捕食各种鱼类。
【译文】
再往南三百里,有座番条山,这座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是沙子。減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北注入大海,水里有很多鳡鱼。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
【译文】
再往南四百里,有座姑儿山,山上有很多漆树,山下有很多桑树和柘树。姑儿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北注入大海,水里有很多鳡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1)。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注释】
(1)箴(zhēn)石:一种能够制做成石针用来针灸和实施外科小手术的石头。
【译文】
再往南四百里,有座高氏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箴石。诸绳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东注入湖泽,水里盛产金属和玉石。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1)。泺水出焉(2),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注释】
(1)樗(chu):木名,即臭椿树。苦木科,落叶乔木。
(2)泺(luò):古水名。源出今山东济南西南,北流入古济水。
【译文】
再往南三百里,有座岳山,山上有很多桑树,山下遍布着臭椿树。泺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东注入湖泽,水里有很多金属和玉石。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1),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之鱼(2)。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3),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注释】
(1)犲(chái):同“豺”。俗名豺狗,一种类狼的犬科动物。性凶猛,常成群围攻牛、羊等牲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