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青山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徐渭出了成都便纵马疾驰,不到一日便到了汉州。
是夜,他在汉州下榻,翌日清晨又启程前往利州东路。这几日他一扫离别愁绪,逐渐走出了四川盆地,来到了这剑阁道。
剑阁道始建于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为运送军资沿此道凿崖架梁,拓宽险路约15千米,始名剑阁道,并置阁尉驻守。
后于剑阁道南端隘口处,以两崖相嵌置关,其形如门,称剑门关。
剑门关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是古蜀道上最为重要的关隘,为川陕交通咽喉。过此南下成都,少险可据。
徐渭近来连日赶路,本就疲惫,此刻见远方山路险绝,异常难行,索性也不再着急。
他从扳指中取出一壶酒,便一边饮酒一边沿着山路悠哉悠哉地放马慢行。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他此刻略带醉意,回忆起数月来在蜀地的经历,便借着李太白这首《蜀道难》直抒胸臆,一时间纵情豪放,好不痛快。
正在此时,远处忽然传来一声赞叹:“好诗,好诗!”
徐渭心中一惊,酒意瞬间消散,警惕之心大起。
定睛观瞧,只见一灰衣少年立于身后不远处,他年约十五六岁,身高六尺,面庞清瘦,目光炯炯,虽衣着破旧,然举手投足,气度非凡。
徐渭见其腰悬宝剑,气息沉稳,暗自忖道:“此少年竟是后天巅峰境的武道高手。如此年少便有此成就,莫非是蜀中大门派之人?”
徐渭心有疑惑,但见来者并无恶意,且操着一口流利官话,身份难辨。
思及此,徐渭拱手施礼,“拙作不足挂齿,公子过誉了。”
那少年微微一笑,回礼道:“搅扰了先生雅兴,还请先生莫怪。先生这首古体诗实在精彩,在下情不自禁,失声赞叹。不知先生此诗可有题名?”
徐渭沉凝片刻,“尚未定名,权且称其为《蜀道难》吧。”
那少年闻言略作思索,“蜀道难,蜀道难。妙哉,妙哉!此次入蜀,得见二处佳作,实乃不虚此行。”
少年再次向徐渭施礼,“在下辛弃疾,济南历城人。今日有幸得遇贤达,实乃三生之幸。敢问兄台尊姓大名,望乞赐告。”
徐渭闻言愕然,眼前之人竟是辛弃疾。他一直对这位南宋词人心怀景仰,其诗词在幼时课本中屡有呈现。
辛弃疾不仅是豪放派词家之代表,战功亦赫赫有名。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自此辛弃疾声名大振。
洪迈在《稼轩记》中说到此事,称赞辛弃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意思就是辛弃疾英雄气概,连懦弱的人见了都要为之振奋起立,而南宋的皇帝见到了勇士的风采以后,也是连声赞叹。
辛弃疾见徐渭不语,兀自出神,便沉声问道:“兄台?兄台?”
徐渭悚然回神,“哦,在下徐渭,字子游,临安人氏。”
辛弃疾闻言大惊,当下后退一步,他打量了徐渭许久,“你是徐渭,作《蜀相》的徐渭?”
徐渭无奈,只得回应:“正是在下。”
辛弃疾闻言登时喜不自胜,“徐兄,今日得见,实乃大幸。兄台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神来之笔,令我忆起岳元帅,出师未捷,含恨而终,可悲可叹。”
徐渭心想:“这抄诗看来真的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为了不至身败名裂,只好一直装下去了,真累啊。”
徐渭还未出声,辛弃疾抢先说道:“徐大哥,小弟对你万分敬仰,不如今日我俩义结金兰可好。”
“我才对你万分敬仰呢。”徐渭心想。
但他口中却说:“正该如此。”
说着他另取出一个酒壶,两人都是不拘小节之人,竟在这崇山峻岭间栈道上祭告天地,歃血为盟。
徐渭真是没想到竟然能与辛弃疾结为异姓兄弟,虽说辛弃疾此生郁郁不得志,但是毕竟官至封疆大吏,也是个妥妥的大腿。
陈亮曾评论辛弃疾: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辛弃疾也不负盛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他力排众议,创制了“飞虎军”,稳定湖湘地区。
而最让人敬仰的是他那“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爱国情怀,据说在临终时他还大呼“杀贼!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