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2 / 3】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淮南子》同篇又有刑德之说,刑德犹如阴阳,十一月四月阳即德,五月十二月阴即刑,八月二月,阴阳平均,刑德合门。人主顺此时令以行政令,而阴阳刑德所舍室、堂、庭、门、巷、术、野七舍,其表如下:

巳 野————月 四

辰 巷————月 三

卯 门————月 二

寅 庭————月 正

丑 堂————月十二

子 室————月十一

亥 野————月 十

戌 室————月 九

酉 门————月 八

申 庭————月 七

未 堂————月 六

午 巷————月 五

本经内部第三卷及第四四卷案书《明刑德法》第六〇说之曰:“夫刑德者,天地阴阳神治之明效,为万物人民法度。”更应用《周易》乾坤二卦,其表如下:

灾祥之说,前汉成帝时代,齐人甘忠可伪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言:“汉家天运将终,更新受天命,因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传我此书。”李寻、夏贺良等信之,更进说哀帝曰:“成帝不应天命,故无继嗣,今陛下久疾,天变地异起,是天谴告,宜改元易号,以一扫邪气,益年寿,生皇子,灾异自消。”哀帝听之,建平二年改元太初元将元年,自称陈圣刘皇帝。(《前汉书》卷七五《李寻传》)

更至后汉,杨厚于顺帝永建二年依图谶之说,谓汉家三百五十年际厄运,上书当修明法宪(《后汉书》卷六十上)。郎觊于顺帝阳嘉二年,奏陈七事。本于《诗纬》,谓汉兴以来三百三十九岁,际会一大变革时期(《后汉书》卷六十下),襄楷信《太平清领书》亦为此类明矣。而襄楷推荐朝廷此书之故,如前述,以乘太平气运施新政,同一意味,当时失皇子,无继嗣,然如前述,《太平经》以阴阳中和三位一体为骨,谓阳即天,为人君,阴即地,为皇后,依此自于中和有皇子诞生,否则失中和之道。曰:“夫贞男不施,贞女不化,阴阳不交,灭绝世类。二人绝天地之统,贪虚伪之名,反无后世,失其实核,此天下大害也。”(丙部卷三及卷三五,《一男二女法》第四二,按贞男贞女,贞与正同)

更叙阳尊阴卑之关系云:“天法,阳数一,阴数二。……故当二女共事一男也,何必二人共养一人乎?尊者之傍,不可空,为一人行,一人当立其旁,给待其不足。故一者乃象天也,二者乃象地也,人者乃天地之子,故当象其父母(按人君多数女官)。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子,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卷三五《分别贫富法》)“夫男女阴阳者,本元气之所始起,阴阳之门户也。人所受命之处是其本也。故男受命者,盈满而有余,其下左右尚有一实,上者盈满而有余,常施下阴,而积聚有余。”(巳部卷六及卷九三,《阳尊阴卑法》第一三八)

顺帝阳嘉二年正月,郎觊上奏,谓当时宫殿官府之土木皆极奢侈,故山陵数度炎上,谏者引《易天人应》(纬书名)之语。《太平经》云:“地乃人之母,大兴土功,是子母害同。地下一尺,阳气所照。二尺,则万物生气所生,为天地中和之处。三尺,地之本身,发掘土地而营家屋,作园地,皆害阴阳中和三位一体太甚。”(丙部卷三及卷四五,《起土出书诀》第六一)又以为俗人事死亲与生时同,是误阴阳道理也。人死为阴,事阴如阳,阴气遂压阳,诸种灾祸起。曰:“上古之人,理丧但心至而已。送终不过生时,人心纯朴少疾病。中古理渐失法度,流就浮华,竭尽财篇送终之具。而盛于条记,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疫,鬼物为祟,不可止。下古更炽,祀他鬼而兴阴,事鬼神而害生民,臣乘君权,女子专家,兵革暴起。”云云。(丙部卷三及第三六卷,《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六,按:此事因当时葬仪奢侈,故有此言。见王符《潜夫论·浮侈篇》,妇女子溺于巫祝迷信,贵戚厚葬,物力滥费。)

据范史所记,《太平清领书》多巫觋杂语。今寻《太平经通览》,瘦语谜诗之类。其言云:“吾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祖始。四口理事万事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潜龙勿用欿为纪,人得见之寿且久,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殆。乐乎长安市,使人寿如西王母,此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襄楷时,桓帝崇信黄老浮屠,尚清虚无为,如二氏修守一之德。然帝沉溺女色,极口腹之欲。《太平经》遂有守一之说:“夫一者,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守一者,天神助之。……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此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乙部第二)

其他尚有三虫(三尸)说,尸解说,身中诸神说,功过说,避谷说,此书皆已有之,皆具见于后篇。然已可见后来道教之说,皆已见于《太平经》矣。

(三)与天师道相同之点 如前述,《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张角所同持,而张角及张道陵之五斗米道,与此有同一之点。述于下:

其一,禁酒。《典略》云:“五斗米道严禁饮酒。”《太平经》戊部卷三,酒者水之王(旺同字),水王当剋火,火者君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

其二,顺时令。五斗米道政治,顺日日之生活,不违自然之时令。即如春夏禁杀戮,为其一例,是《太平经》全部之主意。故庚部卷七,心与天地同,不犯时令也。

其三,义舍。五斗米道各地设无料之旅舍施米。《太平经》亦于各地设三丈四方之家屋,其理由为依天启之文字,依天地之气,其表现依时与地有不同,故天文地理干支之诸现象,皆天启之文字。上依圣人之教,下依愚人之思想。天启之警告,千差万别。人君当使天下之州郡、建宅、封(一作箱)置,一般之意见,征古来相传之道书,以为自鉴(乙部第二,辛部第八卷四一,《件古文名书诀》,及卷八八,《作来善恶诀》第一二九)。盖其主意,防言论壅塞。为黄巾贼作义舍之本。一面为服事社会公共事业之机关,一面为其扩张流言蜚语。《皇甫嵩传》所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云云,自京都以至各地之门户城壁,凡义舍必揭示此条,以摇动人心者也。

其四,道德的要素。《太平经》之伦理思想,孝为第一,为中国国民性之根本思想。一者天地人,父母子三位一体之说。人为天地之子,顺时令,为子之于父母。其他言诚心实意,亦为黄巾贼之服事社会,亦如《太平经》中所记(丁部卷四及卷六七,《六罪十治诀》第一〇三)揭示人生之六大罪,其第三,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其罪不除;第五,天生人,幸使人人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而不肯力为,反使饥寒,负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其罪不除。《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所云:开凿道路,便利众人之善行亦当为之。

其五,忏悔。张道陵等之所说,疾病之时,一室闲居,告白平生过失,饮符水平愈,《太平经》云:病气阴阳不调和,此为子反父母天地之意而生者也。凡上寿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达百二十以上。百二十以下皆谓夭死。流产未成人,乃先祖之余殃。头痛为天气不悦,足疾为地气不悦。五脏之疾为五行之气相战,四肢之疾为四时之气不和,聋盲为失三光之度。(乙部卷二)

其六,老子。五斗米道尊敬老子而讽诵其书。今《通览太平经》,引证儒教之经典甚稀,而采《老子》甚多。如守一,即其一也。其他尚有之,不备述。

(四)疑问 以上叙述,现存之《太平经》,传《太平清领书》之面影,为道教最初之经典。然此书除见于现存《道藏》外,正史之《艺文志》、《经籍志》及其他各家之书目,记载批评者甚少。《太平经》之始见正史著录,为《宋史·艺文志》,误以为襄楷作。盖《道藏》之书,为士君子之所不研究也。故《文献通考》(《经籍考》第五二)谓《太平经》云:此经世不见,闲人如余,幸日际奎运,得读此书而批评之,诚幸福之至。

本经之一班既缕述,其成立年代,为一疑问。本经卷一卷,其记茫洋不明。在上古有上圣金关后圣九玄帝君,姓李之神仙,悲百六阳九之灾祸,于壬辰之年出现,传此《太平经》世间。而辅以神仙曰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共四仙。鄙见此一篇乃后人加入本经者,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七三)列记神仙之名,第三之中位,太极金关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二,中位之左位,左辅后圣上宰西城两极真人总真君(姓王,名远,字方平。紫阳君弟讳,司命茅君师),《真诰》(六三七————六四〇),《登真隐诀》(一九三)亦有方诸青童君之名称。此等多见于干吉以后,当时道教大发达,有制造种种之必要。故《太平经》第二卷以下,除司命神一个以外,单有神人、真人、天师天君之名而已。及至《上清后圣道君别记》(一九八)仍与第一卷大同小异,而号此书为方诸东宫青童君传弟子王远游作。而此别记与《智慧消魔真经》五卷(一〇三二)相关。按王远游恐即前记王远字方平,其事迹,葛洪《神仙传》卷二,称为桓帝时代人。

本经卷一百四至一百七复文有篆书似别体之文字,大抵为咒文。更最后卷一九九之后《太平经》复文序有一篇,咒文单行,意味不明。其序文叙本经自金关后圣帝君、经青童君西城王君傅帛和(见《神仙传》卷七),帛和授之干吉。南朝丧乱,一旦湮没。陶弘景弟子桓法,一时发现于源谷之间。陈宣帝时,道士周智响奉敕得之,清习经旨,时称太平法师。宣帝在陈氏五主中为最贤明者,亦不能行之。今际壬辰太平之气将至,凡出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二章,是干吉从本文中演出,并行于世。以后相辅,成教而传受焉,故不谬也。其说不明,恐是隋唐际所作,聊备参考,要有后人附加者耳。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然后汉之季,以道术惑人者,尚不止此。《三国志·张鲁传》云:“祖父陵(道教称为张道陵)客蜀,举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注引《典略》曰:“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盖当时天下大乱,人民不保其生,天师道据险自治,能抚养民夷,故信从者众耳。其后张鲁虽降于曹操,而彼之天师道,遂流行于全国,今之张天师,即从此而来也。

晋代奉天师道者甚众,虽知识之士及名族子弟,亦乐从之。如王羲之即世奉天师道者。《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次子凝之,为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寮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静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孙恩传》云:“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见天下兵起,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为会稽王道子所诛,恩逃于海。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故就海中资给。恩聚合亡命,得百余人,志欲复仇。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于是会稽吴郡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史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恩据会稽,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为刘裕所破,恩赴海自,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余众复推恩妹夫卢循为主。”循亦名族之裔,后亦败死。此则天师道亦效张角之黄巾而起事者也。孙恩、王凝之同奉天师道,而同道相残,亦暴恶矣。然天师道终不衰。钟嵘《诗品》云:“谢灵运生于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此所谓治者,即天师道所设,分布各地者也。人家以婴儿托之,信其可得神佑耳。

《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云:“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天师,讳道陵,字辅汉,于蜀郡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中,静思精至。五月一日夜半时,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子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于是道陵方亲受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佐国扶命,养育群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诀要掌中。伏亏造天地,五龙布山岳。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学者不得贪竞,欲仙道克成,可传之与质朴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