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216章 使团到京【2 / 2】

凤秋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们躲在一旁,等着他们进来,谁知见到一个不认识的老头。

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华姬露出这样的表情,还真是稀奇啊!

云海来见华姬搞得人尽皆知,离开时却是悄无声息。

……

在驿站休整了一夜后,第二天清晨,大月国大王子和六公主早早地便起了床。

两人用过早膳后,便在侍卫的护送下,坐上马车朝着大夏国的皇宫走去。

一路上,街道两旁的房屋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宛如一座座白色的城堡。

行人稀少,偶尔有几个匆匆而过的身影,也都裹得严严实实。

约半个时辰后,他们便来到了大夏国的皇宫前,皇宫的大门高耸入云,朱红色的大门上镶嵌着一排排金色的门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门口的侍卫身着黑色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宛如一尊尊雕像。

大王子和六公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从马车下来,坐上在此等候专属小轿朝着皇宫内走去。

进入皇宫后,他们沿着一条长长的走廊前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大夏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刻钟后,他们来到了宣明帝的宫殿前。

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大王子和六公主在赵公公的引领下,走进了宫殿。

宫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尽显奢华。

宣明帝高坐在龙椅上,身着黄色的龙袍,头戴皇冠,面容威严。他的身边站着一群大臣,个个身着朝服,神色恭敬。

大王子和六公主走到宣明帝的面前,然后行了一个大礼,说道:“大月萧逸、萧瑶,拜见陛下。”

宣明帝微微点头,说道:“免礼,大王子和公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他挥了挥手,宫女太临监抬上椅子,端上茶水让他们落坐。

萧逸说道:“多谢陛下关心,此次我兄妹二人出使大夏国,是奉了父王之命,前来与陛下商讨两国交好之事。”

宣明帝说道:“两国交好,乃是好事,朕也一直希望能够与大月国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

大王子说道:“陛下英明,我大月国与大夏国相邻,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宣明帝说道:“大王子所言极是。本王也希望能够与大月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

萧逸说道:“陛下的想法与我父王不谋而合。我大月国愿意与大夏国在各个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两国的发展。”

宣明帝听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道:“好,好,既然如此,朕希望大王子和公主能够在大夏国多停留几日,我们好好商讨一下合作的具体事宜。”

两国双方彼此都明白,商讨合作是假,一切都是为了大月国的九王子被暗阁掳走到大夏一事。

大月国力与大夏不相上下,双方一旦开战对谁都没有好处。

大王子连忙说道:“多谢陛下的盛情款待,我们一定不负陛下的期望。”

随后,宣明帝命人摆下宴席,招待萧逸和萧瑶。

在宴席上,双方欢声笑语,气氛十分融洽。

萧逸和萧瑶也趁机向宣明帝介绍了大月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宣明帝听了,连连称赞。

其间大王子说起了腊梅,赵公公提醒宣明帝,御花园的红梅开得正好。

宣明帝神色一动,“听闻六公主最红梅,正巧这几日御花园的红梅开得正艳,倒是值得一观。”

六公主萧遥眼睛一帝,站起身,福了身行了一礼,“如此,多谢陛下。”

宣明帝让赵公公仔细安排人带着大月国王子和公主去逛御花园,大月国使团官员留下和大夏官员继续赏宴。

腊月里的御花园银装素裹,唯有几株红梅傲然绽放。

成王披着玄狐大氅,指尖轻轻拂过梅枝,抖落几粒晶莹的雪珠。

\"王爷,\"随侍太监压低声音,\"大月国王子和公主从宴席出来了,这会儿正往御花园来。\"

“有谁陪同?”

“回王爷,只有张公公。”

成王嘴角微扬,自从他母妃失去了作用后,他就得要想办法了,现如今太子的根基越来越稳,对他来说并非好事。

他从袖中取出一方锦帕,细细擦拭指尖沾染的雪水:\"听说大月国的红梅开得极好,不知比起咱们宫里的如何?\"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环佩声。

成王转身望去,只见一队人马踏雪而来。

为首的年轻男子身着月白色锦袍,外罩银狐裘,眉目如画却带着几分病态的苍白。

他身侧的少女一袭淡紫色宫装,发间九鸾衔珠步摇在寒风中轻晃,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这位可是大月国王子殿下?\"成王慢步迎上前去,目光在大月大王子苍白的唇色上停留片刻。

大王子微微颔首:\"正是。不知这位是\"

\"本王大夏萧琰。\"成王笑道,\"早闻大月国红梅天下无双,今日得见王子殿下,正好请教一二。\"

大王子眸光微闪,抬手拂去肩头落雪:\"成王殿下谬赞了,大月国的梅花虽好,却不及贵国御花园的梅林壮观。\"

成王注意到他腕间若隐若现的暗红纹路,状似无意地问道:\"听闻九王子殿下途中遇袭,可要本王派太医\"

\"多谢成王关心。\"大王子打断道,\"些许小伤,不碍事。\"看来大夏皇帝对于他弟弟被暗阁掳走一事瞒得挺紧了,又或许是面前成王并不受宠。

毕竟连国师都对此事一清二楚,他作为一国亲王,却是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