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一百三十二章 讲义堂教学(二)【1 / 1】

醋溜肥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不能胡乱瞎搞,要走正道,不能走邪道。”

“我若与樊楼薛掌柜之流一样,不想着提高自己的水平,专门去做些下作之事,如今我也不会坐在这里与大家一同论道。”

张启的话,再次的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张先生!”此刻已经有学生对张启喊出了尊称,“老子在这段话中也表达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无为而治,您怎么看?”

“诸位学子们,你们几个月后即将参加秋闱,到时候肯定有不少人会外派;如何治理好一个地方,想必是你们最头疼的事情。”

诸多学子纷纷点头,别看他们是高官之后,可绝对大多数的人没有任何治理经验。

“所谓的无为而治,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拿我来说,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不仅到不了现在的高度,估计也会有性命之忧。”

“若要治理好一个地方,需要你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还需要耐心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顺应民心,不断修正和改进政策方向,既不能过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也不能过于保守,错失发展机遇。”

几句话说完,整个讲义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细细的琢磨张启的这段讲话。

作为晏殊,两朝重臣,对张启这段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随着官越做越大,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向上爬,这种十分接地气的话语,他很久都没听过了。

“张先生真是秒人妙语,我晏某做官数十载,自认为有些认识,今日一听,方觉人外有人啊。”

连晏殊都开口称赞,众人岂能不紧跟其后,随即讲义堂中夸赞之言满天飞。

张启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

“诸位学子,方才我说的都是理论知识,毕竟我也只是管理过几百人而已,希望你们日后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

张启整场都是如此谦逊的态度,让在场所有人对他的好感度直接拉满。

范仲淹听到张启刚才的讲话,不由得打趣到:“张启兄,要不然你也去考个功名?说不定将来的你也可以封王拜将呢!”

“拉倒吧!范大哥别拿我打趣了,我说说理论知识还行,真要我去当官,那是绝对不行的,我搞不来。”

张启知道范仲淹是打趣,可一旁的晏殊眼珠子却在不停的转动,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随后的时间里,大家开始了自由讨论,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张启今天所讲的内容来进行的。

不知不觉大家一直讨论到了晚上,连中饭都没吃,竟然无人提及,看来大家都已经忘记了饥饿。

最后还是在张启的提一下,众人才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这次的讲义。

当晚,在春花楼的包间中,晏殊放下了身段,频频的给张启敬酒。

等到晏殊觉得自己酒量不行的时候,他发现张启也只是微醺。

“好你个张启,没想到你酒量这么好,你我半斤都下肚了,你却跟个没事人一样。”

“哈哈,晏大人!我也没说过我不能喝啊?”张启端起酒杯,又打算敬一杯。

“不喝了,不喝了!希文兄,你替我喝吧!”

范仲淹就像没听到一样,他可是领略过张启的酒量的,让他来挡酒,自己还不如晏殊呢。

只见范仲淹倒头就睡,喊都喊不醒的样子。

最终张启提议今日就到此,改日再喝,这才让大家清醒了些许。

临走时,晏殊把张启叫到了自己的马车里,借着酒意问道:

“张启,做商人再厉害也就是商人,到头来还是要受到做官的牵制。今日里看你胸怀大才,是个做官的料;你若愿意,我去操作一番,大了不敢说,给个通判还是没问题的。”

“多谢晏大人如此高看我,可我目前还真没有做官的打算,况且如今朝局未稳,我没有任何根基,就算赶鸭子上架,也做不长久。”

晏殊却不以为然,“王家、曹家、现在在加上我,还不算你的根基么?”

张启也是摇摇头,继续说道:“我若不入局,你们尚可保我;若是真入了局,那麻烦事就多了。晏大人两朝为官,这里面的道理自然比我懂得多。”

晏殊觉得张启说的也不无道理,官场之事最为复杂,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入局合适呢?”

张启拱了拱手,说道:“晏大人,如果能不入局,便是最好的!”

“可如果到时候你非入局不可呢?”

“真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吧!现在我也没办法回答大人啊!”张启摇着头,这后面的事情他也没有办法预料。

晏殊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继续说了几句夸赞的话之后,离开了春花楼。

自张启在应天书院进行过讲义之后,张启的名字算是彻底在应天府的读书人队伍中传开了。

每日都有人前往客栈,与张启一同讨论。

这些学子们发现,张启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的讲话总让人感觉到十分新颖。

特别是在一些时政问题上,很多时候张启的见解十分透彻,更不用说如何做生意了。

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段,让学子们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甚至有些学子都想放弃考取功名这条路,跟着张启云游四方。

张启在应天府的所作所为,很快的传到了京城,赵祯听后,专门在某一天的朝会上花时间讨论了一会。

赵祯还欲给张启加封一些名号,却得到了诸多朝臣的反对。

一个文林郎对于张启来说,已经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若是再给他一些名号,岂不是要让天下的人都去学张启。

那时候人人都去经商了,谁还读书?

讨论来,讨论去,赵祯拗不过他们,只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但又想起之前答应过要从他处购买贡酒,于是他立即下旨,着张启准备贡酒一百万斤,与三月内交付皇宫内。

如此一来,也算是赵祯变相给张启的奖励。

远在应天府的张启得到这个消息后,加紧了酒坊的建造。

终于是在五月中旬,张氏酒坊应天府分坊成功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