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宪,时任中书省参议。以善于逢迎、巧言令色着称,他靠着伪造的政绩和华丽的辞藻,在朝廷中博得了朱元璋的青睐。然而,这一切的繁华与荣耀,都建立在虚假的政绩之上。
朱棣徐妙云两位身为后世穿越者,熟知大明历史,因此他们深知杨宪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而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燕王殿下,陛下请你前往御书房有要事商议。”云奇公公一边向朱棣走来,一边呼喊着。
听到云奇公公的呼喊声,朱棣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一脸正经地对他说道:“云奇,你先去禀明父皇,本王随后就到。”
“奴才遵旨。”云奇公公恭敬地回答道,并转身离去,准备回去禀报皇帝。
朱棣心中暗自琢磨着,不知道这次皇帝又要找自己商量些什么事情呢?难道又有新的任务要交给他吗?朱棣连忙回到寝宫,告诉妙云让她先照顾好朱高炽,自己则迅速穿戴好着装,准备前往御书房。
“儿臣拜见父皇,大哥。”朱棣进入御书房后,深深地行了一个礼。
朱元璋看到朱棣进来,满脸笑容地招呼他过去,激动地说道:“老四,快来看看,这里有一样好东西,你过来看看。”
就在这时,一颗稻穗被朱元璋拿了出来,他脸上带着笑容,眼中满是期待。
朱标和朱棣两人纷纷凑了过来,目光落在那稻穗之上。他们看到那稻穗上的稻谷颗颗饱满,沉甸甸的,仿佛蕴含着丰收的希望。
朱标不禁赞叹道:“好饱满的稻谷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一发现的惊喜之情。
朱棣则仔细端详着那颗稻穗,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他忍不住开口问道:“大哥,父皇,这颗稻穗如此饱满,它究竟来自哪个地方的种植成果?”
朱元璋面带微笑,兴奋地回答道:“这可是我们扬州的种植成果啊!”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朱棣心头猛地一跳,暗自琢磨着:“不对呀,这个时代扬州根本不可能种得出这样的水稻。这分明就是后世的杂交水稻才能取得的成果,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呢?难道还有其他穿越者来到了这里?”
想到这里,朱棣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如果真的有其他穿越者存在,那么自己的计划会不会受到影响?又或者……这个人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盟友呢?
正当朱棣胡思乱想之际,朱元璋的笑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朱元璋看着朱棣,笑着说:“老四,怎么样?朕说得没错吧?这扬州的种植成果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朱棣回过神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是啊,父皇,这实在是太惊人了。”但他内心深处却依然充满了疑惑和担忧。
朱棣一听,心里不禁更加纳闷起来。按道理说,就算是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海南,也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父皇,扬州究竟由谁来管理?居然能够取得这般惊人的成绩。”朱标一脸严肃认真地问道。
“标儿,老四,你们可知道吗?扬州之所以能有如今的繁荣景象,全靠杨宪的努力和智慧啊!这个杨宪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朱元璋满脸兴奋地回答道。
然而,朱棣听到这里,却觉得事情有些不太对劲。因为他对杨宪这个人非常了解,深知其真实面目。杨宪不过是个喜欢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骗子罢了。他所创造的那些所谓的政绩,几乎都是虚假的。而且,杨宪的性格急躁冲动,急功近利,最终导致自己陷入困境。不仅如此,就连刘伯温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也因杨宪而受到牵连,无法得到朝廷的重视和任用。想到这些,朱棣不禁感到一阵心寒。
朱棣恳请朱元璋不要放弃这项研究,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将这项成果推广到整个大明,造福百姓。可是,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认为朱棣过于天真。朱棣无奈地叹息道,如果现在不把这件事压下去,那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回到燕王府后,朱棣的脸色依旧阴沉,心情沉重。妙云见状,忍不住询问发生了何事。朱棣叹了口气,告诉她杨宪从扬州带来了一株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水稻,并声称这是他带领当地农民种植出来的成果。然而,朱棣深知这其中必有蹊跷,因为以目前大明的农业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种出如此优质的水稻。妙云也认同朱棣的看法,觉得杨宪一定是在弄虚作假。但她不禁好奇,这些水稻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朱棣回答说,他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他担心杨宪会利用这次机会,向朱元璋邀功请赏,从而影响到朝廷的局势。而朱元璋如果真的相信了杨宪的话,那么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起来。妙云听后,安慰朱棣说,虽然他们不知道杨宪的计划是什么,但只要能找到证据证明杨宪的所作所为都是虚假的,就能让朱元璋看清事实真相。朱棣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朱棣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去扬州调查清楚,看看那里是否真的种出了这种神奇的水稻。如果是假的,那么就可以揭露杨宪的阴谋;如果是真的,那就更好办了,可以直接将这种水稻带回京城,让朱元璋亲眼目睹,从而打击杨宪的嚣张气焰。
“看来,我们要调查了,搜寻足够的证据,找机会剔除这家伙,历史上刘老先生也因为他连累,胡惟庸这只老狐狸有机可乘,我们不能让刘老先生连累,毕竟以后我们改革还需要刘老先生的支持与协助的。”朱棣更是一脸坚定地说着。
于是,朱棣与徐妙云开始偷偷调查杨宪,果然这一切政绩都是假的,唯有打压朝堂,排除异己是真的。他们发现,杨宪所谓的政绩不过是一场骗局。而水稻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一日,杨宪从西洋商人手中购得一根颗粒饱满的水稻。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中暗自思忖,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杨宪将这根水稻带回扬州,并对外宣称这是他在扬州推广的新品种,是扬州百姓在他的带领下辛勤耕耘的成果。
他不惜耗费巨资,大肆宣扬这一“政绩”。百姓们不明真相,纷纷称赞不已,朝廷也对他赞赏有加。然而,谁能想到,这竟是杨宪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朱棣和徐妙云决定揭开这个谜团。他们暗中调查,发现杨宪与西洋商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易往来。这让他们更加确信,这根水稻并非杨宪在扬州的政绩,而是他从西洋商人手中购买的。
然而,想要揭露这个秘密并非易事。杨宪在扬州深得民心,就连朝廷都对他寄予了厚望。朱棣和徐妙云明白,若想令人信服,就必须寻得铁证如山的确凿证据。历经一番波折,他们终于寻觅到一名西洋商人,此人愿出面指证杨宪。
朱棣和徐妙云亦深知杨宪在朝堂之上党羽众多,势力庞大。因此,当他们掌握了证据之后,并未急于将此事公之于众,而是选择暂且按兵不动。
二人商议过后,决定先向母后和大哥禀报当前状况,并共同商讨该如何将此事呈报给父皇。与此同时,还要彻查杨宪的虚假功绩,以正视听。
首先,他们邀请了徐达、汤和以及蓝玉这三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安排他们乔装改扮,悄然接管应天府的防务工作。紧接着,又托刘伯温老先生出面奏报,说明扬州真实的收成情况。而后,他们精心设局,诱使杨宪落入陷阱之中,再由西洋商人出面作证,一步步揭露杨宪的罪行。
暗流涌动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文武百官像往常一样上朝。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和紧张,因为今天将会发生一些重要的事情。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云奇公公站在朝堂之上,声音嘹亮地喊出这句话。他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中,让人感到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氛围。
大臣们纷纷低下头,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要禀报。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是刘伯温,一位备受尊敬的老臣。他的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显然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皇上,臣有本奏,关于今年扬州的具体收成情况。\" 刘伯温老先生慢慢地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禁竖起耳朵倾听。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专注地看着刘伯温。他对这位忠诚的臣子一直很信任,也知道他不会轻易上奏。所以当刘伯温提出这个问题时,朱元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期待。
\"刘夫子,今年扬州收成如何呢\" 朱元璋一脸兴奋地问道。他希望听到好消息,毕竟扬州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