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21章 洪武寿宴【2 / 2】

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元璋哈哈一笑,继续品尝其他菜品。每一道菜都让他赞不绝口,对众人的厨艺表示赞赏。

当朱元璋品尝泥巴扣肉时,那肥瘦相间的肉片入口即化,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朱元璋不禁加快了进食的速度,边吃边赞道:“此扣肉肥而不腻,口感醇厚,真乃佳肴!”

马皇后也尝了一口泥巴扣肉,满足地说:“这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美味非凡。”她微笑着看着朱元璋,眼中满是温柔。

刘伯温笑着说:“确实是一道佳肴,令人陶醉。”他轻轻地抿了一口酒,品味着菜肴的美味。

徐达和汤和互相看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愉快地聊天,气氛融洽而欢乐。

最后是朱棣和徐妙云送的烤红薯和烤玉米,一上桌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那烤红薯外皮烤得微微焦糊,轻轻剥开,热气腾腾,一股香甜的气息瞬间扑鼻而来。咬上一口,软糯的红薯瓤在口中化开,甜蜜的味道瞬间弥漫整个口腔。那甜不是过分的齁甜,而是带着红薯本身的醇厚甘甜,仿佛是大地的馈赠,每一口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烤玉米则散发着独特的香气,玉米粒颗颗饱满,金黄诱人。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那微微的焦香,紧接着是玉米的清甜和软糯的口感。细细咀嚼,能品尝到玉米的鲜嫩多汁,那股清甜中还带着一丝炭火烘烤后的独特风味,让人欲罢不能。

当朱棣和徐妙云送的烤红薯和烤玉米摆上桌时,众人纷纷迫不及待地拿起品尝。

朱元璋咬了一口烤红薯,眼睛一亮,赞道:“这烤红薯香甜浓郁,入口绵软,妙啊!”

朱标吃着烤玉米,点头说道:“这烤玉米清甜多汁,别有一番滋味。”

此时,朱棣向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此次这玉米和红薯的来源,颇有一番曲折。儿臣偶然结识了一位海外商人,他历经艰辛,远渡重洋而来。在交谈之中,他提及这两种作物在其家乡备受重视,且产量颇高,与土豆不相上下。儿臣听闻后,心想若能引入我朝,或许能为百姓增添福祉,便与妙云一同想法设法将其弄来。”

朱棣话音刚落,大家便立刻有了此起彼伏的议论之声。

刘伯温激动得双手颤抖,拱手说道:“燕王殿下,若真如您所言,这两种作物产量颇高,那对于我朝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啊!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是困扰民生的大问题,若能借此得以改善,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他的脸上满是期待与兴奋,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汤和听见也瞪大了眼睛,满脸兴奋,猛地一甩衣袖,大声说道:“是啊!若能大量种植,不仅能让百姓们填饱肚子,还能有更多的余粮储备,应对可能的灾荒之年。”

徐达也捋了捋胡须,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说道:“但不知这两种作物对土地和气候的要求如何,是否能适应我朝各地的环境?”他的目光中透着一丝忧虑和谨慎。

蓝玉也立刻站起身来,双手叉腰,豪爽地回应道:“管他呢,先试种一番再说,若是可行,那可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

朱标这时迫不及待地凑向前,急切地问道:“不知这种植之法是否复杂,百姓能否轻易掌握?”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关切。

徐妙云接着说道:“父皇,那海外商人对这两种作物极为推崇,详细讲述了它们的种植之法和诸多优点。我们深知这是难得的机遇,便不敢懈怠,紧锣密鼓地安排,终得将这玉米和红薯呈于今日之宴,望能得父皇和诸位品鉴认可。”

朱棣向前一步,恭敬而又自信地说道:“父皇,儿臣与妙云此番寻得两种新奇之物。这其一乃是烤红薯,红薯埋于地下,易于生长,产量颇高。儿臣尝过,其烤熟之后,外皮焦香,内里软糯香甜,在冬日里既能饱腹,又能暖身。这其二是玉米,玉米颗粒饱满,可煮可烤,同样是易于种植,且营养丰富。儿臣想着,若能在全国广泛种植,必能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们不再为粮食发愁,这也算是儿臣为父皇寿辰送上的一份心意,愿我大明更加富足昌盛。”

马皇后尝了尝烤红薯,微笑着说:“如此美味,又能高产,实乃百姓之福。”

刘伯温细细品味烤玉米后又给予评价道:“这玉米口感独特,若能推广,必能增加粮食之产。”

徐达大口吃着烤红薯,说道:“这般好物,要是能让咱军中也多多有,那可太棒了!”

汤和咬了一口烤玉米,连连点头:“这味道好,产量高,真是难得。”

蓝玉也发表了看法:“若能借此丰富粮仓,乃国之幸事。”

在众人的称赞声中,这烤红薯和烤玉米仿佛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这场宴会增添了别样的意义。这场生日宴会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第二天的朝堂,气氛庄重而热烈。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神色郑重地将红薯、玉米放置在朝堂中央的几案上。

朱元璋率先开口,声音洪亮而威严:“诸位爱卿,今日朕与太子、燕王带来这两样新奇之物,名为红薯与玉米。”他指着案上的作物,目光扫过群臣。

朱标接着说道:“此二物乃是从海外引入,历经诸多波折。红薯不择土壤,耐旱耐瘠薄,哪怕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且产量极高。玉米植株高大,穗粒饱满,营养丰富,亦是高产之作物。”朱标边说边比划出红薯和玉米的形状大小,表情认真而专注。

朱棣向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若能在我大明广泛种植,必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造福百姓。但此事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之推广方案。”

群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先在部分地区试点种植,观察成效,再逐步推广。”他微微躬身,脸上满是谨慎。

另一位大臣紧跟着说:“还需考虑种子的分发和种植技术的传授,确保百姓能够正确种植。”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地说道:“朕心中已有规划。首先,在江南选取鱼米之乡的苏州、湖州,中原选沃野千里的开封、洛阳,北方挑广袤平原的太原、济南等地作为试点。每地派遣精通农事的官员与经验丰富的老农一同前往,仔细记录种植过程中的气候、土壤条件及作物生长状况。其次,设立专门的种子储备库,不仅要确保有充足的优质种子供应,还要严格把控种子质量,防止劣质种子流入民间。再者,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种植手册,图文并茂,派专人向百姓讲解传授种植技巧,必要时可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对于积极参与种植且成果显着的农户,给予免税、奖励耕牛等优厚待遇。另外,要加强与各地粮仓的协调,提前做好粮食存储的准备,根据不同地区的预计产量扩建或新建粮仓。不仅如此,朕还将下令各地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上报种植进度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同时,从国库拨出专款,用于购买农具、兴修水利,为种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这时,刘伯温拱手道:“陛下,臣愿负责推广之责,精心规划,确保推广有序进行。”他目光坚定,神色从容。

徐达也抱拳大声说道:“陛下,末将愿与汤和、蓝玉负责维持秩序,确保种植过程中不生乱子。”徐达身姿挺拔,表情刚毅。

汤和和蓝玉齐声应道:“末将愿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好!就依众爱卿所言,由燕王、刘伯温负责推广改革,徐达、汤和及蓝玉负责秩序,务必使这红薯、玉米在我大明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之果!”

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场农业改革开始热火朝天进行,朱棣、刘伯温、徐达、汤和及蓝玉他们相互配合,拉动老百姓及其他官员一同参与,改革期间,朱元璋还会鼓励地方官员积极创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策略,但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并且及时上报调整的原因和效果。

此外,朱元璋会定期召集相关官员和专家,在朝堂上讨论种植推广的进展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推广方案。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大明红薯玉米推广种植成功。红薯和玉米的推广种植对当时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红薯和玉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这大大增加了可耕种土地的面积。许多原本被认为不适合种植传统作物的荒地得以开垦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空间。

其次,它们的高产特性显着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在红薯和玉米大规模推广种植后,粮食的供应更加充足,能够更好地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减少了因粮食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和饥荒。

再者,新作物的引入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使得农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农民在种植作物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此外,红薯和玉米的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为了更好地种植这些新作物,农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种植方法、灌溉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手段,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整体进步。

最后,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更多的剩余粮食可以用于酿造、养殖等副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红薯和玉米的推广种植在土地利用、粮食供应、农业结构、农业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叮!恭喜宿主,改变历史进程,奖励更为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