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洪武年间,随着海禁政策的取消,大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在这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朱棣和徐妙云这两位神奇的穿越者,决心在大明的历史画卷上留下属于科学技术的浓墨重彩。
朱棣和徐妙云深知,想要推动大明的科技进步,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一天,他们俩在书房里讨论这件事,徐妙云轻轻皱起眉头说:“棣哥,现在我们大明虽然经济繁荣,但科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朱棣双手背在身后,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突然他眼睛一亮:“妙云,我觉得那个玻璃,如果能够加以改进,也许可以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器——望远镜!”徐妙云高兴地拍了拍手:“夫君这个主意太好了,如果真的能成功,肯定会让大明的百姓们大开眼界。”
在一间摆满工具和材料的工坊里,朱棣和徐妙云正围在一张桌子前,专注地研究着如何运用改进的玻璃制作出望远镜。
朱棣眉头紧皱,双手叉腰,眼睛紧紧盯着桌上的玻璃材料,说道:“妙云,这玻璃的质地还是不够纯净,咱得想想办法,奥利给!”
徐妙云轻咬嘴唇,若有所思地回应道:“殿下,我觉得或许可以调整一下配料的比例,冲鸭!”说着,她拿起一块玻璃样本,仔细端详。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拿起一块工具,开始摆弄起来。他太过用力,一不小心把工具甩了出去,正好砸到了旁边的水桶,溅了自己一身水。他尴尬地挠挠头,说道:“哎呀,瞧我这笨手笨脚的,我真是醉了。”
徐妙云看着朱棣笨手笨脚的样子,终于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她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调侃着朱棣:“殿下,您这毛手毛脚的,可别把咱们的希望也给碰没了,嘤嘤嘤。”
朱棣一脸尴尬,他无奈地笑了笑,赶紧蹲下身子收拾地上的东西。然而,由于地面太滑,他脚下一滑,直接摔了个四仰八叉。这一幕让徐妙云笑得更厉害了,她指着朱棣,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殿下,您这姿势可真是独特啊,绝绝子!”
朱棣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脸上露出一丝窘迫。他故作镇定地说:“这纯属意外,意外。莫要取笑我了,咱们继续吧,yyds。”说完,他又开始认真地摆弄起那些物品来,试图挽回一些面子。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又迎来了一次试验。朱棣双手微微颤抖,将刚刚制作好的部件小心翼翼地安装起来,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徐妙云在一旁紧张地盯着,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成了吗?”徐妙云迫不及待地问道。
朱棣深吸一口气,拿起镜片简单戴上后,透过镜片仔细地看了看眼前的事物,然后缓缓地摇了摇头,轻叹一声道:“唉……还是不行,这清晰度还是远远不够啊。本王真是太难了!”说完,他无奈地摘下眼镜,轻轻放在桌上。
一旁的徐妙云看到朱棣失望的神情,心中焦急万分。她急忙凑近前去查看,想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镜片的清晰度不够。然而,由于太过急切,她一个不小心踩到了朱棣的脚。
“嗷呜——”朱棣疼得立刻跳了起来,捂着脚嗷嗷直叫:“哎哟哟哟~疼死本王了,呜呜呜,宝宝心里苦啊!”
徐妙云见自己踩到了朱棣的脚,顿时惊慌失措,连连道歉:“殿下,对不起对不起,我太心急了,嘤嘤嘤。”
朱棣一边揉着被踩痛的脚,一边苦笑:“罢了罢了,夫人也不是故意的。不过这眼镜的事情还真是让人头疼啊,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研究才行。”说着,他又将眼镜拿起来,仔细观察了一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咱们再好好琢磨琢磨,盘它!”
两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气馁,相反他们充满了斗志,开始了第二轮尝试。朱棣专注地调整着每一个部件,口中念念有词:“这次肯定能行,一定能行,skr~”他的眼神坚定而又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徐妙云则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朱棣,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朱棣身上,脸上洋溢着信任和鼓励的笑容。每当朱棣遇到困难时,她都会轻声说一句:“殿下,加油,我相信您,666!”这句话如同春风拂面般温暖,让朱棣感受到了无尽的动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朱棣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滴落,但他丝毫不在意,依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一番紧张的忙碌,朱棣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调整,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兴奋地喊道:“妙云,快来看,这次好像成了,芜湖~”
听到朱棣的呼喊,徐妙云急忙凑过去,迫不及待地透过镜片看了看。当她看清眼前的景象后,激动得跳了起来,欢呼道:“殿下,真的成功了,我们做到了,牛掰格拉斯!”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仿佛这一切都是她亲自完成的一样。
两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喜悦和自豪。
朱棣徐妙云经过多日的不懈努力与精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作出两个望远镜,一大一小,做工精致。
朱棣兴奋得难以自抑,朝着徐妙云大声说道:“妙云,咱们成功啦!这次定要好好展示一番,让他们都见识见识咱们的杰作。”
徐妙云微微一笑,略带嗔怪地说道:“殿下,您还是稳重些为好,莫要如此张扬,免得让人笑话。”
朱棣听后却是不以为然,他摆了摆手,眼中充满了自信地说道:“怕什么,这望远镜必定能让他们惊叹不已!这可是咱们费尽心思的成果,不宣扬一下怎么行呢?”说罢,他便转身离开,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很快,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就被人请进了工坊。工坊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虽然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朱棣和徐妙云的脸上却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朱元璋迈着大步走进来,一脸疑惑地问道:“老四,你所说的新奇玩意儿究竟是什么?朕倒要瞧瞧有何特别之处。”
朱棣赶忙拿起大的那个望远镜,双手捧起,恭恭敬敬地递到朱元璋面前,脸上洋溢着讨好的笑容,谄媚地说道:“父皇,您快看看这个望远镜,它可是有着神奇无比的功能呢!只要您将眼睛凑近这镜筒,向前看去,无论是多么遥远的事物,都会瞬间被拉近到眼前,仿佛近在咫尺一般。比如说,您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那些山峰的轮廓和树木的姿态,都能够清晰可见,如同身临其境。甚至连山上飞翔的鸟儿,您也能看清它们翅膀的挥动轨迹。还有那远处的城池,城墙上飘扬的旗帜以及站岗的士兵,都能一览无余。”
朱元璋将信将疑地接过望远镜,他先是微微皱起眉头,仔细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物件,而后双手有些颤抖地将其举到眼前。当他把眼睛凑近镜筒的瞬间,整个人犹如被定住了一般,一动不动。紧接着,他的眼睛猛地睁大,瞳孔中闪烁着惊喜与震撼的光芒,嘴巴不自觉地张成了“o”型,发出一声惊呼:“哎呀,这这真是神了!”他的脑袋微微晃动着,调整着望远镜的角度,脸上的表情时而惊愕,时而兴奋,时而又露出孩子般的好奇。他的眉毛高高扬起,额头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来。他一边看,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朕竟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那远处的山峦,还有那树上的鸟儿”他的身体前倾,仿佛想要离所看到的景象更近一些,手中紧紧握着望远镜,生怕它跑掉似的。
马皇后在一旁好奇地伸长了脖子,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急切地催促道:“皇上,快给臣妾也瞧瞧,别光您自个儿看呀。”她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朱棣见状,连忙将手中较小的望远镜递到马皇后面前,脸上洋溢着笑容,轻声说道:“母后,您也试试看吧,相信一定会让您满意的!通过这个望远镜,您可以看到平时无法见到的新奇景象呢。”他对自己的礼物充满信心,希望能够给马皇后带来惊喜。
这时,朱标凑了过来,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好奇,忍不住问道:“四弟,这东西真有如此神奇吗?我倒是有点不太相信呢。”他对这个陌生的物件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朱棣听后,立刻拍着胸脯,表情严肃而认真地说道:“大哥,您不妨亲自试一试就知道了,我绝对没有欺骗您!如果这个望远镜不好用,我愿意接受任何惩罚。”他坚信自己的发明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马皇后站在城墙上,笑意盈盈地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喜悦之情,连连点头称赞道:“果然如此,老四和妙云这心思真是巧妙啊!”
朱标此时也从望远镜中收回了目光,脸上露出惊叹之色,他不禁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四弟,真有你的!没想到你还有这等本事。”
朱棣和徐妙云站在一起,他们看到大家都对这个新发明感到惊喜和满意,心中充满了喜悦。两人相视一笑,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发明的奇妙之处。
夜幕笼罩着古老的都城,繁星点点闪烁在深邃的苍穹。朱标多次拿起望远镜来体验,对于望远镜也是赞不绝口,“四弟,这物件当真是神奇非凡!”
就在这时,朱标通过望远镜随意了望,突然发现远处有火光。他心中一惊,赶忙定睛仔细一看,这不是刘伯温老先生的家宅门前吗?
朱标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眉头紧皱,神色变得极为凝重。“不好,这火光怎会出现在刘伯温府前?”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与不安。此时,一阵凉风吹过,吹得庭院中的树叶沙沙作响。
众人听闻,皆是一惊。朱元璋脸色一沉,即刻下令让朱棣和锦衣卫前去查看。
与此同时,朱标紧张地注视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平安无事。朱元璋也一脸严肃地站在一旁,等待着消息。
要知道,刘伯温于朱棣而言,不仅是授业解惑的恩师,更是他心中敬重的长辈。在朱棣成长的岁月里,刘伯温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又似一座灯塔,指引着他驶向成功的彼岸。他对朱棣言传身教,教导他如何治理天下、统御万民。而在整个国家的格局中,刘伯温乃是举足轻重的重臣,1的谋略和智慧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立下了赫赫功勋。他以卓越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辅佐皇帝朱元璋,制定国策,平定战乱,巩固大明的统治地位。因此,当朱棣得知刘伯温病重时,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到老师身边。此刻,他接到圣旨后,不敢有半分耽搁,带领锦衣卫风驰电掣般赶往刘伯温府邸。一路上,朱棣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想起了与刘伯温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回忆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朱棣深知,此次前往刘伯温府邸,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位敬爱的师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刘伯温度过难关。
刘伯温这位一向沉稳睿智的老先生,此刻也面容凝重,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只见他迅速地指挥着府中的家丁和仆人们行动起来。刘伯温大声呼喊着:“快,拿水桶打水,莫要慌乱!”他的声音在嘈杂的火势声和人们的惊呼声中显得格外坚定。
家丁们纷纷冲向水井,奋力地摇着辘轳,一桶桶水被迅速打上来。刘伯温亲自接过水桶,不顾危险地冲向火源,将水泼向火焰。他的衣衫被火星溅到,烧焦了几处,但他浑然不觉。
仆人们也在他的带领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团结。有的拿着湿布,试图扑灭火焰;有的则奋力搬开易燃的物品,以阻止火势蔓延。
刘伯温一边指挥着众人,一边观察着火势的走向。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却无暇擦拭。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这场灾难面前,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住自己的家园。
就在此时,朱棣带领着锦衣卫风驰电掣般赶到。朱棣神色严峻,目光坚定,大声吼道:“兄弟们,随我一起灭火!”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微微颤动起来。在这一刻,朱棣展现出了他作为领导者的威严和决心。
锦衣卫们训练有素,动作整齐划一,迅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人接过家丁们打来的水桶,有序地传递着,将水准确地泼向火势最凶猛的地方;另一组人则利用手中的工具,拆除周边可能助长火势的建筑和障碍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