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9章 等不到的他(上篇)【1 / 2】

星城一点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九三六年秋,幽河村。

17岁的萧九儿此时正在长租的田地里帮父母割水稻,这些上好的稻谷抱回去打出米粒交到张地主家,今年的租金就交齐了,或许那位以“仁慈”闻名的张地主一高兴还会额外奖励她家一些粮食或农具之类的,要是能租一头耕牛给他们那就更好了。

想到这里,九儿更加卖力地挥舞起了手中的镰刀,即便弄上满身的泥污也毫不在意。

不远处的父亲看着她这副卖力的模样,脸上却露出了嫌弃的表情——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没生下儿子的他在村里备受冷眼和嘲笑,对九儿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表情。

另一边的母亲看九儿的眼神更是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厌恶,甚至还有一丝怨恨——那个年代讲究“母凭子贵”,九儿的父亲尚且因为没有儿子而被村里人嘲笑,母亲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九儿的母亲因为身体原因,在生下九儿后便无法再怀孕了。在那个全国文盲率超过90的年代,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哪会懂得生儿生女的关键取决于男性这个科学知识呢?九儿的父亲只认为是她母亲的肚子不争气,没有给他生个儿子,导致他被同村的人嘲笑,所以在家里对她母亲也是整日地冷嘲热讽,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甚至还会拳脚相加。

从小就懂事的九儿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3岁起就开始帮父母干农活了,可父母对她依然是百般嫌弃。尽管如此,但在养育孩子这方面九儿的父母却从没有亏待过她,好吃好喝的都是留给她的,这也让九儿看起来比村里那些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同龄姑娘们更漂亮,更健康,更有青春的活力。

九儿干活干得累了便直起了腰,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感受着田间的微风和蛙鸣,一睁眼又看到了晴朗的天空和远处巍峨的群山,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她从出生起就在这个小山村中,每天的生活就是屋子和稻田间的两点一线,甚至连镇上都没去过。

因此九儿自懂事起就一直渴望走出这个山窝窝去外面看看——她想像张地主家的那个小儿子一样去读一读私塾,她想像父亲一样去山外的镇子和县城逛逛,她想去村长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个“首都南京”去看看,她有太多想去的地方和想干的事情了。

然而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出生在山村里的女孩,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已经被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干活,长大,嫁人,生子,然后伺候丈夫和孩子直到死,这大山里的女人就是为了给父母挣彩礼钱和伺候夫家而出生的。

这里大多数女孩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生子了,像九儿这样17岁还没定下来的在幽河村也是独一份了。前些年倒是有不少同村的男孩家长上门来提亲,不过都被九儿的父母拒绝了——因为他们嫌弃这些村里人太穷了,他们想要通过嫁女儿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环境。可自从过了16岁后,上门提亲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了。今年九儿17岁,从开年到现在甚至还没人来过,因此最近九儿的父母也有些着急了,生怕到最后女儿嫁不出去他们就亏大了,于是开始四处帮她物色对象,最近刚挑中一个,对方也已经答应了,很快就会准备好聘礼来下聘了。

她知道,一旦自己嫁了人,那她想走出大山的愿望,可能到最后也只能是个愿望了。

想到这一茬,九儿叹了口气,刚弯下腰准备继续干活,远处的田边却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这村里只有张地主家养了一匹骡子,平常都是用它来拉货的,不曾让它奔跑过,这马蹄声是哪来的?

好奇的九儿立刻直起身子向传来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骑着一匹白色骏马的年轻军官出现在田边——他的脚上穿着闪亮的胶皮靴,手里拿着一条马鞭,腰间还挂着子弹带和一把盒子炮手枪。

这名英俊潇洒的军官在停住马后,立刻就注意到了田里有一个穿着麻布衣服、扎着麻花大辫子的女孩在看他。于是他轻快地从马背上跳下,然后牵着马沿着田间小路走到了九儿的身边,他笑着问道:“姑娘,请问这里是不是幽河村?”

九儿抬起头看向他的眼睛,二人眼神交错的瞬间,她立刻就羞红着脸低了下头——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以如此近的距离和一个异性说过话,而且对方还是个军官!这军官看起来大概20岁出头的样子,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再加上得体的军装和身后的白马,看得九儿心里小鹿乱撞,脸庞也是一阵一阵地发烫。

军官见九儿不说话,疑惑地眨了眨眼睛,然后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小声问道:“你……是九妹吗?”

九儿愣了一下,抬起头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军官,然后同样小声地问道:“阿、阿牛哥?”

“是我是我!”曾阿牛兴奋地点点头,然后一把抓住九儿的肩膀说,“九妹,你都长这么大了啊!我记得上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没有扁担高呢!”

九儿的表情从害羞慢慢变成疑惑,随后变成了惊讶,接着又变成了兴奋。她随手扔掉了手里的镰刀和割好的水稻,满手是泥的抓着阿牛的手臂说:“阿牛哥!阿牛哥!真的是你啊!你回来了!你真的回来了!”

随后她一把扯掉阿牛抓着她肩膀的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还说我矮,你都走了多久了知道吗?快10年了!10年前你也没扁担高!”

“哈哈哈哈!”阿牛大笑着一把将九儿揽入怀里说,“是啊,都10年啦!我终于又见到你们啦!”

被阿牛抱着的九儿感觉自己的魂儿都要飞走了,意识也瞬间恍惚了起来,她赶紧推开了阿牛,红着脸嗔怒道:“讨厌!阿牛哥!”

谁知阿牛却坏坏地笑了笑,说:“九妹,真的变成大姑娘啦。哥哥抱一下都会脸红啦。”

“你……”九儿被噎得说不出话,憋了半天只能娇羞地说,“你坏蛋……”

这时,九儿的父母走了过来,她的父亲满脸疑惑地看着阿牛问:“这位军爷,您这是……”

阿牛看着他们笑道:“伯父,伯母,是我啊,曾阿牛!”

九儿父亲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说道:“哦!原来是阿牛啊,都长这么大了,当兵了啊?”

阿牛笑着向他敬了个军礼说:“中尉连副曾阿牛向您敬礼。”

“好孩子,好孩子。”九儿父亲笑着说,“回来看爹娘的吗?”

阿牛点点头,笑着说:“是的伯父,前天我的部队刚换防到这里来,今天我收拾好了就赶紧跑回来了。”

“可以在家待多久啊?”九儿的母亲问。

阿牛看了一眼还红着脸的九儿,然后看着她的父母说:“我们的部队三年一换防,所以这次我至少可以待三年。”

这对夫妻互相看了一眼,瞬间就同时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一个想法。于是,九儿父亲对阿牛笑道:“好好好,在家多陪陪爹娘好啊。那你快回家去吧,你爹娘估计该等急了。晚上要是得空,就来伯父伯母家吃饭,伯父刚酿好的米酒,咱们好好喝几碗。”

阿牛笑道:“今日恐怕不行了。明日我一定来拜访伯父伯母。那我先告辞了。”

说罢,他还转头对一旁低着头、却时不时偷偷看他一眼的九儿笑道:“九妹,我先回去啦,明天再来找你哦。”

“去去去。”九儿红着脸甩甩手说,“赶紧走。谁稀罕你来呀。”

阿牛大笑几声,随后便牵着马离开了田间。待回到大路后,他立刻用一个帅气的姿势翻身上马,先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帽和衣领,又用力扯了一下衣角将衣服上的褶皱扯平整,然后他用马鞭轻轻打了一下马屁股,喊了一声“驾”,随后便策马离开了。

阿牛走后,九儿一家三口便又投入到了农活中。九儿虽然表面看起来还很正常,但其实她那颗悸动的心却是无论如何也冷静不下来——她没想到,10年前那个挂着鼻涕,天天满世界喊着长大以后要娶她为妻的曾阿牛,竟然变得如此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且还成为了军人。

他刚刚说什么,连副?应该是军官吧。毕竟村子里偶尔也有士兵来找村长征税什么的,可那些士兵都是穿着布鞋走路来的,而阿牛是骑着马来的,穿得也是九儿从来没见过的胶皮靴。

……

一天下来,九儿都是魂不守舍的,就连去张地主家交粮的时候都差点敲错门。她的脑子里一直在重播着阿牛将她拥入怀中时的场景,这画面每重复一次,她就会脸红心跳好一会儿,搞得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了。

甚至就连入夜后躺在床上,九儿只要一闭眼,眼前就全是穿着军装的阿牛在他面前走来走去,他白天说的话也不停地在她脑海中响起,弄得她整夜都是辗转反侧,直到后半夜才渐渐睡着……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九儿就已经坐在家门口了。

想着昨天阿牛说今天还要来找她,她也不知自己是怎么了,起了个大早不说还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花衣服,之前万年不变的大麻花辫也扎成了可爱的双麻花辫,她担心阿牛没吃早饭甚至还多煮了一碗米饭。

不过让她略微感到失望的是,阿牛并没有来找她,反倒是因为九儿家住在村口,因此从早到午来了好些个士兵询问她“曾副连长”的家在哪。

从前这样忙完农活的时节,在午饭后九儿父亲都会提着一小坛子自制的米酒坐在家门口自斟自酌,而母亲则会收拾收拾简陋的家,顺便准备过冬的衣物、柴火和工具。

可今天午饭后,九儿的父母便着急忙慌的出门了,而且交代九儿待在家里哪里也不准去。她本想去阿牛家看看的,听到父母这样说,自然也只能作罢,乖乖在家待着了。

九儿不知道的是,她的父母这样急急忙忙地出门的目的地,也是曾阿牛家——他们是去招亲的。当看到曾阿牛已经在部队里当上了军官,又和他们的女儿显得有些暧昧时,立刻意识到之前和同村的另一家农户定下来的婚约可能是个错误!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那家农户给出的聘礼是五斤大米,一条五花肉,两坛喜酒,枣糕、花生、喜饼等若干,还有2块银元。

在九儿父母的认知里,一名军官能拿出来的彩礼应该是能够轻易超过一个普通农户的,所以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曾阿牛家就是怕他被村里其他更年轻的女孩的家里给捷足先登了。

他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当他们赶到曾阿牛家时,来招亲的人已经排队排到门外了。曾阿牛的母亲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他的父亲是镇上的教书先生,若不是因为父亲的这份职业和关系,曾阿牛一个农村小伙怎么可能这么年轻就当上中尉副连长?

村里的这些农民虽然穷,但不傻,一个能够攀龙附凤的机会就在身边他们能不想尽办法去抓住吗?然而父子俩很清楚这些村民在想什么,因此从今天一大清早开始,他俩就在不停地拒绝和送客——毕竟都是同一个村子的邻居,不以礼相待也是不行的。

曾阿牛父子讲礼,但村民们可没有“礼数”这个意识和概念,一上午的时间他家门槛都快被络绎不绝的人群给踏破了。无奈之下,曾阿牛只好派同行的警卫战士回去摇人来他家维持秩序——早上向九儿问路的那些士兵就是曾阿牛从连队里叫来的战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