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9章 李世民以贤德治军,引得贵人良将纷纷相助【2 / 2】

凌云朗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丘行恭生性严酷,与同僚关系紧张,多次因手段残酷而遭弹劾。但他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多次被免职后又能官复原职。丘行恭在李世民和李治时期都得到了重用,最终升任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并以80岁高龄去世,追赠荆州刺史,谥号襄,陪葬于昭陵。

丘行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性格上有争议,但他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丘氏兄弟二人的家乡渭滨县又称眉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眉县境内,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秦岭北麓,渭河穿境而过。眉县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境内有白起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为武功县,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今眉县渭北设眉县。此后,眉县历经多次更名和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在1961年恢复眉县建置。

眉县以新材料、纺织、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支柱产业,以钛材料、生物产业、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为新兴产业,以康养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眉县还是中国公认的“三乡”,即中国酒文化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青铜器之乡。眉县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如脸谱、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等。

眉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旅游景区、扶眉战役纪念馆、张载祠等,读者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前往感受自战国至今的眉县人文、风景和历史。

李世民将丘氏兄弟二人领回营帐。

营帐内,布置简洁却透着一种沉稳的气势。李世民坐在主位上,眼神中带着欢喜与友善,他先开口说道:“二位英雄前来投靠于我们义军,我甚是欣喜。我曾听闻二位在家乡起兵,此等义举定有不凡缘由。”

丘师利恭敬地行了一礼,回答道:“将军,如今隋室衰微,天下大乱,各地盗贼纷起,我们的家乡也未能幸免。那些贼寇烧杀抢掠,百姓们苦不堪言。我们兄弟二人实在不忍看到家乡生灵涂炭,所以便召集了一些乡里勇猛之士起兵保卫家乡。”

丘行恭接着说道:“李将军,我们最初只是想守着这一方土地,让父老乡亲能有个安身之处。我们在家乡周边的几个村落组织防御,多次击退那些小股的贼寇。但我们也知道,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难以维持长久的安宁,而且我们也听闻将军您的父亲唐公心怀天下,有平定乱世、拯救苍生的大志向,所以我与兄长引兵前来投靠。”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的父亲大人确实有此志向。这乱世之中的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我们起义军就是要让天下重归太平。义军所到之处,皆以保护百姓为首要。二位既愿意前来投靠,我和父亲大人定不会负二位的忠心。义军队伍纪律严明,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那就是推翻杨广的残暴统治。”

丘师利毫不犹豫地说:“将军英明神武,我们兄弟二人本就是为正义而战,我们自当追随将军,万死不辞。”

李世民高兴地起身,双手抱拳,说道:“好,好啊。有了二位将军的加入,义军定能更加顺利进入长安。相信父亲大人必会重用二位,让二位在战场上尽情施展才华。”

就这样,丘师利、丘行恭正式加入了李世民的义军,开启了他们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传奇之旅。

这时,又有兵卒前来报告,称隰城(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的县尉房玄龄在营门前求见。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一说齐州临淄县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一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龄是唐朝初年的着名政治家和宰相,家族世代为官,其以卓越的才智和忠诚着称。他出身于清河房氏,曾祖房翼是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是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年间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投奔李世民,成为其得力谋士,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的策划。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被任命为中书令,负责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房玄龄在政治上的一大贡献是他对吏治的重视,他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贞观初年对在职官吏进行大量裁减,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简化了律令,废除了隋朝的苛酷刑法,为唐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房玄龄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筋骨老健,如铸铁般凝重有力”,其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新脱俗。房玄龄晚年多病,但在临终前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抗表进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李世民早闻房玄龄大名,命人带丘氏两位兄弟下得营帐前去熟悉一下环境,安置他们的队伍,自己赶忙前往营门迎接房玄龄。

李世民将房玄龄迎进营帐,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两人热烈地讨论军事策略,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营帐之中,李世民热情地招呼房玄龄入座。“房先生一路辛苦,今日前来,真乃令营帐蓬荜生辉。”李世民目光炯炯地看着房玄龄说道。

房玄龄赶忙行礼,“李将军虽然年轻,但鄙人早已久仰将军大名,今得相见,实乃玄龄之幸。”言罢,二人相视而笑。

交谈片刻,李世民便发现房玄龄见识不凡,心中暗叹今日得一贤才。“房先生,您才思敏捷,谈吐不俗,我欲任命你为军中记室参军,你可愿为我等出谋划策?”

房玄龄毫不犹豫地回答:“李将军,玄龄愿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李世民哈哈一笑,“好,日后军中大事,还望先生多多指点。”

二人随即开始讨论军事策略。李世民手按着地图,严肃地说:“如今我义军距长安仅一百六十余里,隋军仍垂死挣扎,先生以为当如何应对?”

房玄龄沉思片刻,说道:“将军,玄龄以为,隋军看似齐整,但朝廷腐败,现在已成乌合之众,军心早已涣散。带兵之将各怀心思,互无支援。我们可先派人探查各路据点与往来路线,寻其薄弱之处,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李世民听后,连连点头,“先生此计甚妙。然这乌合之众内,其将领中不乏有勇猛善战之人。”

房玄龄微微一笑,“将军,这军事之事,文武皆需。我们在平乱之时,不仅要武力镇压,还需以仁德收揽人心。”

李世民听后,大为赞赏,“先生高见,这也正是我的本意。”

李世民立刻任命房玄龄为记室参军,并担任主要的谋士。

房玄龄遇到了李世民这位知己,在工作中可谓竭尽全力,为了李世民什么事都做。每当平定贼寇,大家争着去寻找珍宝贵物之时,只有房玄龄在想办法收拢人才,把有用之人安置在李世民的幕府中。遇到有谋臣猛将,房玄龄也都与他们真心交往,结下深厚的情谊,举荐给李世民重用。大家将心比心,也都愿意为李世民和房玄龄忠心工作、勇猛战斗。正因房玄龄这样的贤能之士全力辅佐,李世民在乱世之中逐渐崭露头角,为日后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日,李世民派出驿卒向李渊汇报了义军西进的军情,以及和姐姐、姐夫兵会一处的情况,同时汇报了前来投靠的众多谋臣良将的喜讯,最后建议父亲率军会和,一同挺进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