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朗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灵宝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春秋时期属虢,后归晋。灵宝市地处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更名为灵宝市,成为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
灵宝因老子在此着写《道德经》而闻名,被誉为“道家之源”。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着名的黄帝铸鼎原、函谷关等,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场所。而且灵宝市还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
窦琮在弘农城外安营扎寨,此时驿卒传来刘文静军令,说是唐王李渊有令,要以招抚为主。
原来,唐王李渊接到军情战报,知道屈突通向东退兵,便向刘文静传达了劝降屈突通的命令。
劝降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战术,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劝降者所说的话需要与对方的内心产生心理共鸣,唤醒对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一来,对方在倾听时能够感受到谈判者的真诚与关怀,进而触动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此外,劝降者还需清晰地阐述投降或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对比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导对方作出明智的决策或选择。这就对谈判者提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这名谈判者还需赢得对方的信任。
于是,窦琮便先让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
哪知,屈突通见到儿子来到城下劝降,恼羞成怒,心说“老子派你驻守唐军,你个龟儿子却投降了敌人”,二话不说,就命人射杀儿子,吓得屈突寿赶忙逃回唐军阵营。
桑显和看到老首长屈突通被逼到绝路还宁死不降,不忍心老首长和曾经的战友兄弟就此战死沙场,于是亲自来到城下喊话:“屈将军,兄弟们!京师长安已经陷落,各位的家人都住在关西,为何还要向东而去?!”
桑显和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劝降词,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引起了隋军将士们的共鸣,城楼上有将领开始带头放下兵器,旁边的士兵们一看,这还打什么仗啊,于是,全军人马纷纷丢盔卸甲,就地投降。
屈突通看到这种情况,跪地痛哭着说:“我深受国家的恩情,侍奉隋朝两位君主,怎么能逃避投降呢?我只有以死报国!”
但奈何众将士都不再为隋朝而战,城门也已大开,屈突通被冲进来的唐兵三下五除二来了个五花大绑,生擒活捉。
刘文静命人将屈突通押送至长安,李渊命人赶紧松绑,并对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不仅没有怪罪于他,还诚恳的称赞他为忠臣,贴心的安慰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书的高位,并封他为蒋国公,兼任秦王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
唐王李渊这种情感上的认可和尊重,使屈突通心中得到解脱,开始全心全意为新政权服务,死心塌地的跟随唐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之劳。
屈突通选择为唐王李渊效力后,接到的第一件任务便是去劝降尧君素。前章我们讲过,屈突通在率领大军支援长安时,留下尧君素留守河东城(今山西省运城)。
李渊占领长安后,隋炀帝杨广任命尧君素为河东通守。
尧君素在被任命为河东通守后,带领部下顽强抵抗唐军的进攻,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和勇气。尽管面对唐军的多次劝降,包括屈突通的亲自劝说,尧君素仍然坚持不降。
当屈突通到达河东城下劝降尧君素时,尧君素看到屈突通后,非常悲不自胜。本是同朝官员,再见面已是各为其主,《隋书·列传第三十六·尧君素传》记载,尧君素看到昔日的长官前来劝降,愤恨的说道:“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
尧君素的话意是屈突通你被委任为国家的重臣,是代王杨侑的辅佐者,杨广把整个关中地区交给了您,把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托付给了您。国家的兴衰存亡,就维系在您的手中。您不想着效力报答国家,却落到投降敌军的地步。即使您自己不感到惭愧,但您所骑的马,还是代王赐给您的,您有什么脸面再骑它呢!”
屈突通急回应说:“吁!君素,我力屈而来。”
“吁!”表示感叹或叹息,包含着无奈、遗憾等复杂情感。“我力屈而来”意思是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衰竭,无法继续作战,因此选择投降。这里屈突通试图以自身的困境来说服尧君素理解他,并放弃抵抗。
尧君素听后,怒言道:“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方今力犹未屈”明确指出目前河东城的防御力量还未耗尽,君素仍有能力坚守阵地,对比了屈突通德“力屈”之说,批评屈突通未尽力就投降的行为。
“何用多言”即“何必再说那么多废话”,表达了对屈突通劝降行为的不屑和不耐烦,认为对方的理由不成立且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
屈突通听到尧君素对自己的批评,羞愧难当,不再言语,匆匆退了回去。之后,一些投降唐军的隋朝官员陆续前来劝降尧君素,但均被其拒绝。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为了劝降尧君素,命人将其妻子带到城下劝降。尧君素在见到妻子后,选择了忠诚于隋朝,对妻子批评道“天下大事,你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然后用弓箭射杀了妻子。后来,城中物资缺乏,粮草殆尽,尧君素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在《旧唐书·尧君素传》中,关于尧君素坚守蒲坂、与敌交战以及被俘后的情景,与《资治通鉴》稍有不同。旧唐书记载,当蒲坂城被敌军攻陷时,尧君素依然手持弓箭与敌人进行战斗。隋朝的司隶刺史窦琮派人到城下劝降,并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利害关系。尧君素坚定地回应:“我是隋朝的大臣,负责守护皇上的城邑,按照道义我不能向贼寇投降,哪里会有二心呢?”
随后,尧君素被支援唐军的突厥军队俘虏。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前去慰问并试探其想法。家僮转达了太宗的问题:“隋朝已经灭亡,天命已经归于他人,您难道不知道吗?”
尧君素回答说:“我深受国家的厚恩,如今若被你们杀害,就等于是灭绝了我的族类(意指断绝了忠诚的传承)。”
此话传给李世民知道后,对尧君素的忠诚感动,表示赞赏,并按照礼节将他放了回去,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尧君素最终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杀。
虽然两本史书对尧君素的死亡描述有所不同,但尧君素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忠义的代表。他在隋朝末年,面对李渊的进攻,坚守河东郡,拒绝投降,展现了极高的忠义精神。即使在被敌军包围、城池将破之际,他仍然坚决抵抗,直至最后以死效忠。
他的忠义精神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尧君素被追赠为蒲州刺史,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并称赞他的忠义气节,这是后话,我们后章再讲。
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尧君素的行为被认为是不近人情和残忍的。他为了忠于腐败的隋朝,牺牲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幸福。尧君素射杀妻子的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家庭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至于尧君素死亡的真相,对后世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暂且不提。
目前唐公李渊劝降尧君素失败后,没办法,只能调用虞州刺史韦义节领兵继续攻打隋朝河东通守尧君素。至于战果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