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朗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均提到李密自斩杀翟让后,内心的骄傲与日俱增,仿佛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便开始不体恤士兵。在他看来,这些士兵只是自己手中的棋子,只要自己有足够的粮食,便足以维持他们的生计。
一日,李密视察粮仓,看到堆满粮食的仓库,心中满是得意。身边的亲信对他说道:“魏公,如今仓库粮食充裕,可是将士们有功却难以得到赏赐,这恐怕不利于军心稳定啊。”
李密却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无妨,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只要有粮食,何愁将士不为我所用。”
徐世绩听说李密的言语后,心中满是忧虑。在一次宴会上,酒过三巡,徐世绩终于忍不住,当众开口讽刺李密:“魏公如今地位显赫,可对将士们的赏赐却如此微薄,难道不怕军心有失吗?”
李密心中一凛,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强忍着怒火,说道:“徐将军这是何意?我李密对将士们不薄,粮食充足,何来赏赐微薄之说?”
徐世绩见李密不悦,心中暗叹一声,直言道:“魏公,将士们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有一份应有的奖赏,让他们和家人过上好日子。没有赏赐,如何能激励他们奋勇杀敌?如今钱财匮乏,你反倒是用重金安抚刚刚归附的人,我们瓦岗军的兄弟们怎能没有意见?”
李密被说中心事,心中更是不满,脸色愈发阴沉。宴会结束后,他回到营帐,心中对徐世绩的不满更加强烈。
几天后,李密召集众将,宣布道:“徐世绩将军战功赫赫,如今黎阳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镇守,我决定命徐将军前往黎阳。”
徐世绩心中一沉,他明白李密的用意,这是明显要疏远自己。他拱手说道:“末将遵命,只是担心黎阳战事吃紧,还望魏公慎重考虑。”
李密微微一笑,心中却在冷笑:“你如今已不再是当初的我不可或缺的将领,黎阳之地,正适合让你去好好施展你的‘才华’。”
徐世绩无奈,只能领命而去。他心中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李密的信任,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而李密则站在营帐前,心中暗自得意。他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所有将领都对他敬畏有加,却不知他正在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
李密打败宇文化及后,又赶上王世充在洛阳东都兵变,李密进驻东都的愿望就此破灭,为了笼络人心,在九月份,李密命令打开洛口仓散发粮食赈灾。然而,整个发放粮食的过程却显得极为混乱。
只见洛口仓的大门敞开,粮食肆意涌出,现场却没有一个负责组织管理的人,也没有任何人负责发放凭证。来领粮的百姓、饥民以及流民们,如同潮水般涌入,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拿取自己想要的粮食。有的人为了能多拿一些,甚至几次往返奔波。
一位老者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眼中满是惊讶和欣喜,他颤抖着双手捧起一把米,喃喃自语:“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粮食啊。”
期间,还有人为了争夺粮食而大打出手,现场一片混乱。有的人力气小,拿不了多少粮食,便索性将米袋丢弃在路边,
从洛口仓城一直到城门,道路上遍布被遗弃的米袋,路上散落粮食的厚度达到几寸。
附近的强盗、盗贼们听说后,也带领部众、家眷前来取粮,据史书记载,当时前来洛口仓就食的盗贼、流民连同他们的家属将近一百万人。再后来,由于没有合适的淘洗粮食的容器,大家只好用荆条编织的简易筐子淘米,筐子缝隙较大,漏掉的米粒洒满整个洛水两岸十里范围内,米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一层白茫茫的沙地。
赈灾现场人声鼎沸,尘土飞扬。
李密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得意。他转头对身边的贾闰甫说道:“此情此景,岂不是说明我们已经粮草充足,足以支撑我们的霸业了?”
贾闰甫却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回答:“主公,国家以民众为根本,民众把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今,民众像潮水一般涌来,确实是因为粮食的缘故。但您看看这乱象,有关部门竟然毫无组织、无纪律地发放粮食,如此浪费,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啊。”
李密微微一愣,心中有些不悦,但看着贾闰甫一脸诚恳的眼神,又说道:“贾将军,你说的这些我也在考虑。但如今我瓦岗军刚刚立足,急需赢得民心,这粮食不发也不行啊。”
贾闰甫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主公,我明白您的苦心。但如此无序地发放粮食,不仅会导致粮食迅速耗尽,还会让百姓觉得我们瓦岗军混乱无章,失去对我们的信任。一旦粮食没了,百姓散去,主公的大业岂不是会受到影响?”
李密听后,心中的得意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焦虑和不安。他沉思片刻,终于说道:“贾将军所言极是,是我考虑不周了。我会立即下令,整顿粮食发放的秩序,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说完,他看向贾闰甫,诚恳地说道:“贾将军,你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现在任命你为司仓参军,专门负责粮食的管理和发放。希望你能帮我把这件事情办好。”
贾闰甫见李密如此虚心接受自己的建议,心中十分感激,连忙拱手道:“主公放心,末将一定竭尽全力,不负重托。”
有了贾闰甫的精心管理,赈灾发放粮食的工作逐渐正规起来,到处散落粮食的现象也消失不见了。
前文我们介绍过,贾闰甫是历城(今属济南)人。他原本是裴仁基的部下,在裴仁基与瓦岗军对抗期间,贾闰甫劝裴仁基投降李密,并成功促使裴仁基率领部队归顺。李密对贾闰甫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
不久后,在李密准备叛逃唐朝时,贾闰甫劝他不要这么做,但李密没有听从,最终被杀。贾闰甫因王伯当等人的求情而逃脱,后归顺唐朝,并在唐朝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此外,贾闰甫在《隋唐演义》等民间传说中也有出现,被描绘为秦琼的内弟,虽然在正史记载中,贾闰甫在隋唐历史中可能并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小说中,他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性。
东都洛阳的隋朝军队多次被李密战败,又经历王世充兵变,城内将相之间互相残杀,因此,李密认为东都隋朝势力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锐减,李密目光望向不远处的东都方向,心中暗自思忖:“如今东都这副模样,内部自顾不暇,军队又有心无力,看来我很快便能将这东都收入囊中,成就一番霸业啊。”
想到此处,他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神色。于是,李密对属下说道:“我觉得,咱们很快就能平定东都了。”
时光悄然流逝,进入九月,王世充发动兵变已然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里,王世充展现出了非凡的权谋手段,已将大权稳稳地揽至自己手中。
掌握了东都大权王世充的做法却和李密的行为截然不同,他慷慨地给将士们发放着丰厚的赏赐,使得这些隋末将士们士气大振。同时,他还督促着手下人加紧修缮和制造各类武器装备,那忙碌的场景仿佛在预示着一场风雨即将来临。
在这一切的背后,王世充和李密一样,也不忘暗中谋划攻取对方的地盘,王世充心中暗暗盘算着何时将其一举夺取。
此时的隋朝军队,正值艰难之时,粮食的匮乏让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李密的军队也并非高枕无忧,军中缺衣少布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一日,王世充派遣使者前去请求与李密进行物资交换。使者言辞恳切地说道:“李将军,如今我军粮食尚有余裕,而贵军衣服短缺,何不互通有无,以解燃眉之急?”
李密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他也考虑到这笔交易看似对自己有些诱惑,可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他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若是答应了这笔交易,或许当下能解决衣服的问题,可这王世充向来心思缜密,暗中谋划甚多,若我此时与他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换,会不会露出一些破绽,被他抓住机会呢?可是要是不答应,军中士兵的衣物问题又实在让人头疼。”
李密来回踱步,心中纠结万分。
这时,长史邴元真等人闻风而来。其实此时李密的手下部将们,自翟让被杀死之后,包括邴元真等人也已心怀鬼胎,各有心思,只想着借此机会为自己谋取私利。
邴元真凑到李密身边,讨好地笑道:“将军啊,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您瞧,如今东都的局势对我们如此有利,即便这王世充有些小心思,一时半会儿也翻不出什么风浪。再说,这粮食多了就是仓库里的一堆粮食,衣服可是能直接解决士兵们的实际问题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