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132章 吕洞宾【1 / 4】

老酒牛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吕洞宾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人尊称纯阳真人、吕祖。未成仙时,他是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光耀门楣。

唐武宗会昌年间,吕洞宾两次进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放弃,再次踏上了赴京赶考的道路。一天,他在途中的客店住宿,等待店家煮黄粱米饭。这时,一位气宇不凡的仙人出现在他面前,此人正是八仙中的汉钟离钟离权。

钟离权见吕洞宾颇有仙缘,便有意点化他。他施展仙法,让吕洞宾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境。在梦中,吕洞宾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尽享荣华富贵,娶得名门美眷,高中进士头名,一路官运亨通,直至位极人臣,还子孙满堂。然而,就在他沉浸在这虚幻的人生巅峰时,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店中的黄粱米饭竟还未煮熟。

这黄粱一梦,让吕洞宾大彻大悟,他意识到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还有更高的追求。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跟随钟离权前往终南山修道。在终南山的清幽山林中,吕洞宾潜心修行,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苦修炼,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了道教中备受尊崇的神仙。

成仙后的吕洞宾,心中始终怀揣着慈悲济世的宏愿。一天,他向师父钟离权请教:“弟子蒙师父度离凡间,超脱生死,能够长生不老。但我们道门的轮回到底有没有尽头呢?”

钟离权回答道:“怎么没有尽头呢?从天地初开算起,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小劫,那时,一切圣贤都将消失;二十五万九千二百年为一大劫,那时,儒教就要消失;三十八万八千八百年为一阿修劫,那时,我们道教就要消失;七十七万七千七百年为一襄劫,那时,佛教就要消失。所有这些,就是所谓劫数。”

吕洞宾又问:“师父,茫茫人世,高低阔远,南北东西,有没有尽头呢?”

钟离权答:“怎么没有尽头呢?就拿中原来说吧,东至日出,西至日落,南至南蛮,北至幽燕。两轮日月,一合乾坤,这就是中原之地。”

洞宾接着问:“整个世上,人烟占多少呢?”

钟离权说:“世上三分是山,六分是水,人烟只占一分。”

洞宾再问:“自从师父成道,到如今有多少年了?”

钟离权说:“我在汉朝时成道,经历了汉朝四百零七年、晋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如今,宋朝又已经过去了三百一十七年。这样算来,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

洞宾最后问:“这一千一百多年间,师父度了多少人得道成仙?”

钟离权说:“只度了你一个人。”

吕洞宾听后,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说道:“为什么只度得弟子一人呢?是不是我们道门不肯慈悲,不愿普度众生?师父若给弟子三年时间,只在中原之地,就可以度三千多人,使我们道家兴旺起来。”

钟离权哈哈大笑,说道:“徒弟住口!世间众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广。不仁不义的众生,怎么可能做神仙?我给你三年时间,只要你能够找到一个回来,也是你的功劳。”

吕洞宾大喜,当即表示要下山度人。钟离权却拦住他,说:“不要急,不要急!你现在还不能去。我有法宝,还没传授给你。”说着,他让道童取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不一会儿,道童便取来了宝剑。钟离权对洞宾说:“这剑是我师父东华帝君传给我的,我现在就传给你。”

吕洞宾双膝跪下,恭敬地说道:“谨领师父法旨。”

钟离权说:“这剑能飞取人头。只要你说出那人的姓名和住址,然后念一遍咒语,这剑就会化作青龙,飞去割掉那人的头,并把头衔回来。”说罢,他又教给洞宾让剑飞去和飞回的咒语。

洞宾一一记了下来,把剑背在身上,再次向师父辞行。钟离权还是摆摆手说:“不要急,不要急!你要下山的话,得答应我三件事,才能去。”

吕洞宾问道:“哪三件事?”

钟离权说:“第一件,到中原之地,不能找和尚闹事,你答应吗?”

洞宾回答:“答应。”

钟离权又说:“第二件,你拿了宝剑离去,一定要拿着它回来,不能丢掉了。你答应吗?”

洞宾点了点头。

钟离又说:“第三件,我只给你三年时间,期限到了,就得回来。以上三件,若有违反,我就把你斩首灭形,你答应吗?”

吕洞宾回答:“答应。”

钟离权见他一一答应,才高兴地说:“既然如此,你就可以下山去了!”

洞宾更加高兴,说道:“承蒙师父传法,弟子都谨记在心。如今辞别师父,弟子这就下山度人去了!”

钟离权呵呵大笑,说道:“我弟,你去三年,度了人你回来,度不了人,你也要回来,不要超过期限;不要丢了宝剑;不要找和尚闹事。快去快回!”

吕洞宾连声答应,乘了一朵云,便向中原而去。

吕洞宾按落云头,来到中原之地,开始寻找有缘得道的人。他四处奔波,不辞辛劳,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却连一个合适的人都没有找到。

这天,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起师父曾经说过,在太虚顶上观看,如果出现紫气的地方,就会有诸侯五霸在那里;如果出现黑气的地方,就会有山妖水怪在那里;如果出现青气的地方,就会有得道成仙的人在那里。于是,他走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喝一声“起!”便驾起一道云头,直到太虚顶上。

他极目远眺,东观西望,远远见到一股青气冲天而起。洞宾心中一喜,说道:“好!那儿一定会有得道成仙的人。”他连忙驾起云头,向那里赶去。

大约行了一千里路左右,来到了青气出现的上空。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便叫了一声:“土地神在哪里?”

一阵风刮过,当地的土地神便出现在他面前。那土地神五短身材,非常谦恭,向吕洞宾行了个礼,说道:“请问上仙,呼唤小神,不知有何吩咐?”

吕洞宾问:“下界的青气出自谁家,是什么人?”

土地神回答说:“出自西京河南府(今洛阳)铜驼巷口,那里的一个妇人,叫做殷氏,大约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她家好几代人信道,积有阴果。是唐朝殷开山的后代,七世女身。”

吕洞宾说:“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一阵风后,土地神便不见了。

吕洞宾按下云头,化身为一个衣着肮脏的道人,进入城中。到了铜驼巷口,见一家铺子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殷京蜡烛铺”几个大字。铺子中站着一位妇人,一副道装打扮,眉宇间青气显现。吕洞宾见了,心中暗暗叫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走上前去,打了一声招呼。

那妇人正与做蜡烛的师傅说话,回过头说:“先生等一等!”

吕洞宾仔细一看,见那妇人怒气太重,大失所望,在心头叫声:“可惜!”从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转身离开了。

殷氏见那道人的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叫人捡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出山发愿度三千,寻遍尘世未结缘。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诗后写着“口口仙作”四个字。殷氏一想,二口为吕,顿时明白,那道人是吕祖的化身。赶紧派人去找,哪里还有踪影?殷氏心中非常懊悔,叹息无缘对面不相逢。吕洞宾留下的这四句诗,使她念念不忘。十二年后,坐化而亡。

不觉又过去了一年,吕洞宾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得道成仙的人。他又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向他飞来。到了之后,从马上下来一名送信的神使,拿出一封请柬来,说道:“告上仙,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马行街居住的王惟善,虽然是朝廷的太尉,但却奉真修道。于本月十四日,在家里大设道场,广施斋饭,请来两千名道士,为纯阳真人祝寿。恭请真人届时光临!”

吕洞宾接过请柬看了,说道:“我忘其所以!把自己的生日都抛到脑后去了。有劳你费心力来送信!”

神使说:“小神先去终南山,钟离老师父说,上仙就在中原。我又特地到中原来找你,有幸见到上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