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紫薯年糕的张无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包拯,乃北宋时期一位声名远扬的官员,其以公正无私、聪慧过人以及善于破解各类案件而备受世人尊崇。在那繁华的汴京城中,包拯的名字如同正义的灯塔,熠熠生辉,照亮着每一个角落,为人们驱散黑暗,带来希望与光明。
一日,包拯接获了一起甚是奇特的案子。一位农夫匆匆来到衙门,他神色焦急,汗水湿透了衣衫,那衣衫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脚步慌乱,仿佛身后有什么在追赶着他。农夫状告其邻居偷了他的鸡。农夫言称,他昨夜将鸡妥善关在笼中,那笼子是他亲手编织,坚固无比,每一根竹条都紧密交织。今晨起来却发现鸡不翼而飞,原本满满的鸡笼如今空空如也,只剩下一些凌乱的鸡毛。他满心怀疑是邻居所为,只因邻居家的鸡舍紧邻着他的鸡舍,那紧密相连的布局让他的疑心愈发加重,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心头。
包拯听闻农夫的陈词,觉得此案件饶有趣味。他决意亲自前往一探究竟。包拯身着官服,那官服上的图案庄重而威严,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农夫的鸡舍。鸡舍中弥漫着一股混杂着粪便和稻草的气味,刺鼻难闻,包拯却丝毫不为所动,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好一阵子。他察觉鸡舍的门紧紧关闭着,那门栓完好无损,并且毫无被破坏的迹象,仿佛在诉说着昨夜的平静。周围的篱笆也都整齐排列,没有丝毫被撬动的痕迹,宛如一道坚固的防线。他又查看了邻居家的鸡舍,发现那鸡舍的门同样关着,门轴转动灵活,也未见到被破坏的痕迹,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却又透着一丝诡异。
包拯沉思片刻,那深邃的目光中透着思索,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而后对农夫说道:“你且先回去吧,我定会帮你找出偷鸡之人。”农夫听了,满心失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甘,觉得包拯未曾认真对待他的案子。他站在原地,脚步沉重,迟迟不愿离去,那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孤独而无助。
包拯返回衙门后,苦思冥想了许久。衙门内的文书堆积如山,包拯却无心处理,一心沉浸在这小小的偷鸡案中。那文书上的文字仿佛都在跳跃,嘲笑着他的困惑。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法。他命人将农夫和邻居一同唤至衙门。包拯坐在公案之后,神色严肃,大堂内的气氛庄重而肃穆,仿佛连空气都凝结了。包拯对他们说道:“我已然找出了偷鸡的‘元凶’。”农夫和邻居皆万分惊讶。他们齐声问道:“是谁?”声音中充满了急切和期待,犹如即将揭晓谜底的紧张。
包拯答曰:“是鸡。”农夫和邻居皆难以置信。他们瞪大了眼睛,眼珠子几乎要掉出来,脸上满是困惑,那表情仿佛是看到了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说道:“鸡怎么会偷鸡呢?”包拯道:“你们不信?那我便为你们演示一番。”包拯令人将一只鸡带至衙门。那鸡在差役的手中挣扎着,发出“咯咯”的叫声,那叫声尖锐刺耳,划破了大堂的宁静。包拯把鸡置于一个笼子里,接着在笼中放置了一些米。鸡见了米,便欢快地吃了起来,头不停地啄着米粒,翅膀扑腾着,扬起一阵尘土。
包拯对农夫和邻居说:“你们瞧瞧,这只鸡是不是对米甚是喜爱?”农夫和邻居皆应道:“是的。”包拯又道:“那你们可知晓为何这只鸡会如此钟情于米?”农夫和邻居皆摇头道:“不知道。”包拯道:“只因这只鸡乃是一只母鸡,它需食用米来产蛋。母鸡为了繁衍后代,对食物有着强烈的需求。”
农夫和邻居听了,皆惊叹不已。他们说道:“原来如此。”包拯接着道:“现今你们可知为何鸡会偷鸡?”农夫和邻居仍道:“不知道。”包拯道:“缘由是这只鸡乃是一只公鸡,它无需吃米来产蛋。它瞧见邻居家的鸡舍中有母鸡,便心生念想,欲入内与之交配。故而它将邻居家的鸡舍门打开,随后把鸡给偷走了。”
农夫和邻居听了,对包拯的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敬佩,那敬佩的目光犹如炽热的火焰。他们说道:“包拯大人,您真是神了。”包拯道:“这算不得什么,不过是些简单的推理罢了。身为官员,为百姓断案明理,乃是职责所在。”那声音坚定有力,回荡在大堂之中。
最终,包拯让邻居将鸡归还给了农夫。邻居也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向农夫诚挚道歉。农夫接过鸡,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绽放的花朵。包拯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对正义得以伸张的欣慰,那欣慰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