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72章 写字楼里的破晓之光【1 / 1】

穿越神探夏洛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1994年11月20日,北京东关村的寒风裹挟着沙尘掠过斑驳的砖墙。刘强东站在“海龙写字楼”前,仰头望着锈迹斑斑的招牌,攥着租赁合同的手掌沁出薄汗。1000多万的营收让他有了底气,但此刻心跳的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第一次在星宁工作室敲下代码。

“强子,这地儿租金可不便宜!”发小跟着他爬上三楼,看着空荡荡的房间直咂舌,“要不回学校宿舍折腾?”刘强东却径直走到窗边,推开积满灰尘的玻璃。远处中关村的电子市场人潮涌动,他指着街道上往来的货车:“这里离货源近,离客户也近。咱们要做的不是小打小闹,是把生意做到全国!”

第一笔开销花在了二手电脑上。刘强东骑着三轮车,在中关村的巷子里穿梭,从倒闭的小公司淘来五台主机,又用省下的钱买了台二手打印机。龚晓京抱着从家里带来的经济学书籍,帮他规划办公室布局:“前台放产品展示区,把宿迁的咸鸭蛋和板栗摆出来;这边隔出洽谈室,方便和供应商谈合作……”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

创业初期的日子像拧干的海绵,每一分钟都被榨出价值。刘强东白天上课,傍晚骑着二八自行车去仓库验货,深夜守在电脑前回复客户邮件。有次为了赶一批紧急订单,他带着团队在办公室通宵打包,困了就用凉水浇头。龚晓京默默煮了姜茶,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嗔怪:“你这样身体会垮的。”他却笑着举起打包好的包裹:“晓京,你听,每个快递盒里装的都是乡亲们的盼头。”

写字楼里的创业故事很快传开。隔壁广告公司的老板送来名片:“小伙子,需要宣传找我!”楼下小卖部的阿姨常多塞几个茶叶蛋:“给你们补补身子!”就连物业大爷也主动帮忙照看货物。刘强东把这些善意记在账本扉页,在“人情往来”一栏写道:“商业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人心的温度。”

随着订单激增,技术瓶颈逐渐显现。网站偶尔卡顿,库存数据对不上,客户投诉电话此起彼伏。刘强东攥着沈知意寄来的《电子商务技术指南》,在深夜的办公室反复研读。他厚着脸皮跑到星宁工作室“蹭课”,陈昊手把手教他优化服务器配置,苏睛帮他设计会员体系。临走时,沈知意塞给他一本《管理学原理》:“团队壮大了,要学会用人。”

这句话成了转折点。刘强东开始招募第一批员工:计算机系的学生负责技术维护,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规划配送路线,就连同村的发小也被叫来帮忙管理仓库。他在白板上画下组织架构图,用红笔圈出“客户至上”四个字:“咱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收到包裹的人,都能感受到宿迁的诚意。”

1995年初,京东迎来第一个春节。办公室里挂着龚晓京手写的春联,“诚信经营通四海,创新立业达三江”。刘强东端着饺子挨个敬酒,给每个员工发了红包——金额不多,却附上了手写的感谢卡。当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他和龚晓京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街道上零星的灯火。

“晓京,你说我们能成功吗?”他轻声问。

龚晓京靠在他肩头,目光坚定:“还记得你说的吗?要让宿迁的农产品养活更多人。只要初心不变,路再远也能走到。”她掏出一份文件,“我爸帮忙联系了几个扶贫项目,或许我们可以把业务和公益结合起来。”

晨光微露时,刘强东又坐在了电脑前。新一天的订单开始涌入,他熟练地分配任务,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写字楼外,东关村渐渐苏醒,三轮车的铃铛声、小贩的吆喝声,与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属于创业者的破晓之歌。而那个从苏北农村走出的少年,正带着他的梦想,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驶向更辽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