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3章大学生活17【1 / 1】

心田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孟看看手表,已经九点一刻了。明天要活动一天,得去买些吃的,喝的,便出门去找李辉去了。

李辉在那里生闷气呢,李孟问怎么了。

“还能怎么了,钱包丢了。”李辉无精打采的说着。

“怎么会丢呢?你也太不小心了,家里多么不容易呀。让你上学,你还抱怨来,抱怨去的。上学真得没用吗?早晚你会明白上学的好处的。”李孟愤愤的说着。

“你烦不烦呀,丢了就是丢了。”李辉的一句话,把他堵那里了。

李孟想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两个人沉默的一会儿。

“是呀,谁也不想丢东西,下次小心一些就行了,身份证,银行卡没放身上吧。”李孟打破了沉默。

“没有,你昨天不是跟我说过了吗?把贵重物品放柜子里。身份证,银行卡都在里面呢?”李辉打开柜子,拿给哥哥看。

“好啦,别郁闷了,明天就去清华了,我这里还有钱,走买些吃的东西去。”李孟把弟弟推出了门。

李孟带着弟弟去购物,这次他要亲自给弟弟选一个钱包。选什么样的呢,他老是粗心。买个大的吧,放哪里呢。小了,又看不到了。买一个带钥匙扣的吧。挂在腰上好看,又时尚。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真找到了。这个钱包一直挂在李辉的腰上,没有丢过。后来,改了丢包的习惯之后,这个钱包就收藏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李孟就出发了,天有些凉拿了一件长袖,班级里已经来了不少人。前面的校车已经出发了,排长排副组织大家,排队登车。大家把黄布条,统一系在右臂上。李孟找了后排一个靠窗子的位置坐了下来,陈倩坐在他的旁边,大家有说有笑的歌着。汽车像一条舞动的长龙,飞驰着。

“李孟,你说清华是个什么样子?”陈倩看着窗外问道。

“我也不太清楚,记得有一本模考的参考资料的封皮,是清华的一个校门,不知道是什么门。”李孟也望着窗外。

“那是近春园的门,叫二校门。没关系,到地方,有导游会给咱们讲解的。”排长从前座探过头来。

陈倩来了兴致,一路上缠着排长,讲一些清华的故事,李孟在旁边听着,对清华大致有了一个了解。更深层的,还待导游讲解和自己的亲验。

七点半校车停在了清华东门,排长排副组织大家排成两队,大家开始了清华之行。前面几排已经进入了清华东门,隐约中李孟看到了粉红女孩的身影。

排长做了临时导游。

“咱们的口号是什么?”

“二营五连十三排是最棒的,最棒的。”

“很好,很有激情。”排副补充道。

走到了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石头旁,上面刻着斜体的清华大学四个字,大家在这里留下了清华的第一张照片。

排长指着西边的一个高楼,“这边一座高楼是紫光大楼,它的西边那座大楼是创业大厦。”“大家排好队,跟上,别走散了。”

“我左手边的这座大楼叫信息科技技术大楼,是清华的教育办公场所,也是国内的信息研发中心。我右手指得这个地方是毕业大楼,它的东边是同方大楼……”排长带着大家一路向北走去,一一指点给大家看。

向北遇一东西路,左拐,排长右手指着一个白色的建筑,有八根汉白玉的灰色大柱,在楼的上部正中,有一个圆形的标志,中间仿佛一个铃铛的形状,“这就是法学院,1999年清华建校88周年的时候,法学院正式复建,校长是著名法学家,王保树教授,我曾经见过他。”排长很兴奋的介绍道。

“大家看,法学院西边的这座楼,名字很有意思,叫9003大楼,大家知道为什么叫9003大楼呢?”排长看着大家。

“排长我知道,可能是工程的批准文号吧,我爸爸搞基建的,每年都要到市里审批,我们市政府有个933工程。”王浩南饶有兴致的说道。

“浩南说的不错,正是工程的批准文号,它始建于1964年,现在是精仪系大楼。”“这个楼从空中看的话,很像一个偏旁部首,穴宝盖。”

“前面一条南北路是清华的主路,往南是清华南门。”排副到路的拐角处,引导大家。今天来清华的人很多,散了也不好找,排长排副也都蛮小心仔细的。

“大家靠路的右侧走,我左手说指的这是绿楼。右前方是纳米科技楼。”“大家注意跟上,别掉队了。”大家沿着主路北上,遇到一个东西路左转西行,来到了二校门前。

“这就是著名的清华园大宫门也就是二校门,文革中被毁,现在看到的是1991年,复建的。”排长指着前面一个白色的建筑说道。

李孟仔细的看了一下这个建筑,越看越喜欢,太美了。雄伟气派,像一位着华服的王子。主体像一个牌坊,中间拱形大门的两旁各有两根陶利克式的立柱。立柱下是一个灰色的汉白玉的底座。李孟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欧式建筑的书籍。陶利克式立柱是古希腊三种立柱样式之一。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就是这种柱式。李孟家的隔壁,他们家的大门就弄成了这种格局,李孟总觉得这种建筑蛮奇特的。白色的立柱和上面的方形构成完美的整体。拱形大门的上方是一只柱状的旗杆。旗杆左右各有一个方形的叠型物体,像在王子的肩膀上各有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大拱门的旁边各有两个小巧的拱门,像王子的两个美丽的妃子。小巧的拱形门的外旁正面各有两个灰色的长方形的装饰,从下往上有相等的四五个方形凹槽。两对白色的立柱后侧也各有这种长方形的灰色装饰。两个小拱门的上方偏外,各有一个向心涡卷的一个圆形装饰物状,像科林斯柱式上的一种纹饰,纹饰正面面南,像期待阳光眷顾似的。这样两旁的小拱门宛如两个美人,给英俊的王子,带来了几分俏皮,几分活泼。中间拱形门的上面有一块镶嵌在汉白玉的主体之上的长方型的匾额,从左到右有“清华园”三个灰色俊秀的字体,据说是清末大臣那桐的手记。整体建筑的前方从左到右各有四个白色的酒杯型的花盆,一三两盆是红色小花,二四两盆是粉色小花。李孟不由得想起了粉红女孩,芙蓉出水,白昼如粉,夜如红来。

“大家排好对,9点在大礼堂有一场半小时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会有导游给我们就景点进行讲解,不要走散了,一会有的是时间,拍照留念。”排长组织大家排好对,有序入场。在大家的面前不远处有一个块大型的草坪,草坪南侧有一个日晷。靠左大家一路向北。过了科技馆,来到了右前方。这里有一个欧式的圆顶咖啡色建筑,建筑上面好像一个国王的王冕,这就是大礼堂。四根白色的立柱之间有三个铜色的大门,给建筑整体增加了古朴的美感,庄重中,不失文雅。

二营五连十三排,和前面的几排是第一批进入大礼堂的。他们登上台阶,从左门进入礼堂。大礼堂的里面很宽敞雄伟,抬头望去,仿佛是在遥望太空,太浩瀚壮美了。李孟在中间的第四排靠左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舞台,红地毯漫地。这样的红地毯,喜庆庄重,是典型的中国红。每每举行大的活动,总少不了它们的倩影。中学的时候,看着优秀的同学,踏着红地毯领奖的身影,李孟总是很羡慕。在会场的右前方,李孟看到了粉红女孩的倩影,这是他第一场近距离的观看粉红女孩,虽然只是背面,但她黑色如瀑的长发,足以牵动李孟的全部神经。

9点,大会正式开始。主持人站在主席台前,“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请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演讲。”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

顾秉林校长的演讲风趣幽默,言辞优美,有着一种谦谦君子的绅士之风,带着眼镜。在李孟老家,戴眼镜是有学问的象征,很多人见到了这样的知识青年,总有一种敬佩之情。中央领导有很多都是戴眼镜的。李孟在五年级的时候,农村条件差,刚刚通了电,教室内电灯昏暗。班级一个星期,要调换一下位置,坐在教室两边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反光。为了看清楚黑板上的板书,眼睛会睁得大大的。在这种光线下,时间久了,李孟的眼睛开始模糊了,时看清楚时看不清楚的,有时候为了看清楚黑板上的字,眼泪直流。后来,配了眼镜,李孟觉得丑,不经常戴,农村戴眼镜的少。到了上高中的时候,去了城里,有很多同学戴眼镜,李孟也就习惯戴眼镜。有时候,眼镜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嘛,有谁见大老粗戴眼镜的呢。

顾校长讲到了清华的历史,尤其是地球母亲的厚德载物,深深影响了李孟,这也是他第一次对地球母亲由衷的爱戴。李孟虽然来自农村,和地球母亲的接触,应该比城市孩子要多一些,因此他深深懂得地球母亲的哺育之恩。厚德载物这个成语很恰当,很贴切,李孟很喜欢这四个字,他为大地母亲感到骄傲。京都一行的见闻,总算在李孟的心灵上有所慰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既来之则安之吧,那里不出人才呢,天道酬勤。

演讲尾声的时候,顾校长的一句话,燃烧了李孟的激情。“欢迎同学们来清华深造。”李孟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研的时候,来清华就读。

演讲结束后,大家陆续出来,排长,排副组织大家排好对,沿入场时路线的右侧退场,左侧后续的营排正在入场。大家排队来到了日晷旁,排长兴奋的说道:“现在由咱们的导游小姐,就清华的一些风物,进行解说,有问题可以向导游小姐提问,她会帮助大家解答的。”“我刚才是献丑啦,必定不是专业导游嘛。”

在一阵欢呼声中,导游小姐充分展现了她的临场发挥,还有那淋漓尽致的讲解。导游姑娘,个子不是太高,面容挺清秀,眼睛大大的闪着光,声音清脆悦耳,像百灵,难怪导游员里,很多都是女孩子。显然这个导游姑娘年龄也不是太大,十七八岁的样子。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我们面前的是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是1920级校友建立,上镌校风“行胜于言”四字及拉丁文“factanonvebr”,另有“庚申级立”和“class1920”字样。日晷和大礼堂遥望呼应。”导游姑娘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大家顺着她手指点的方向看着。李孟日晷的南面低下头看上面的字和画。这种纹饰特别奇特,上面有荷花,枝叶,镜子……很有美感的一种建筑,很柔和,具有女性特征。男孩子和女孩子在身体上的构造,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表现在线条上。有角有棱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是男性特征,表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而女性的柔和之美,表现在一个平滑的弧线上,因此像圆形,椭圆,弧形等具有包容性,也就是上善如水的至高境界。在女孩的身上,有很多品质是值得男孩认真去解悟的。

日晷的整体,像一个练习瑜伽的女子,盘膝而坐,怀里抱着一个大寿桃,大寿桃窝在一个荷花的花蕊上,吸收着荷花的灵力。也仿佛托着一面可以博古通今的宝鉴,正面书着至圣名言,行胜于言四字。这四个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普遍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孟你在想什么呢?”陈倩探过头来,仔细的看着什么。

“我在看上面的花纹呢,多像一个秀气的女孩子呢。”李孟痴痴的看着,生怕她长腿跑了。

“确实像一个女子呢,纤细的腰身,洁白圆润的肌肤”。陈倩也不由得叫好起来。“太棒了。”

“导游姐姐,这个日晷怎么计时的呢?”陈倩拿出手表在那里对着看着。

“日晷上面有刻度盘,当太阳光射在圆盘上的时候,晷针的影子会打在圆盘上,大致可以判断出是什么时辰……”导游姑娘,指着圆盘辨识着。

李孟看了一会,觉得日晷有哪里不对头,刚才只顾着欣赏她的美了。什么地方不对头呢,对了,晷盘的方向不对。

“哇,这日晷太准了,和我的手表上的时刻一样。”旁边一个男孩突然激动的喊了起来,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李孟却掩着口鼻在那里笑,勾起了陈倩的好奇心来了。

“李孟,又傻笑什么呢?想什么好事呢,是不是想把姑娘抱回家呀,嘻嘻。”

“哪有的事,我只是觉得好笑,日晷的圆盘反了,他还在那里嚷。对了,日晷的圆盘怎么反了呢。”李孟思索着,刚才好像导游姑娘说道过,日晷在文革的时候,被三易其位。安放日晷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犯这样一个大的错误,是防止雨水打击晷盘吗,雨也可能从北边打下来呀。难道是一种嘲讽吗?和上面的行胜于言,显然不合拍子。或者安置者觉得这四字箴言必须放得明显一点呢。李孟眼前突然一亮,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接受的答案出来。

“李孟,你蛮好玩的,那么多问题,想必一定找到答案了。对了,晷盘为什么装反了呢。”陈倩看着李孟呆呆的样子,便觉可爱。

“想必和文革有关系,这样放置,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勿忘历史。行胜于言,不正是对文革一个极好的总结吗?”李孟看着这么精美的日晷,曾经受过百般凌辱,但她还是坚强的存在了下来,这便也是对行胜于言的一个极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