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们最怕的就是李恪一上台,就疯狂提拔自己的人。
如今战事消停了不少,就西北那边还在小打小闹,清理清理草原上的跳梁小丑,用的兵力几乎是九牛一毛。
李恪渴望迅速平定大唐边疆各国。
但他清楚,只有经过三年耕作,才能积累一年的储备,而且前提是没有天灾。
因此,他急于将凉城的良种推广到全国种植,以增加朝廷的粮食储备。
对于未来几年边疆的威胁,李恪决定让士兵带着部分粮食,实行以战养战策略,尽量减少对朝廷资源的依赖。
大唐疆域辽阔,耕地众多。
如果李恪能暂停对外征战,专注农耕几年,收益将远超连续征战带来的成果。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战争补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游牧民族补给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可以一路掠夺。
而农耕民族北伐则面临补给难题,毕竟草原上缺乏粮食。
因此,农耕民族的补给线会不断延长,粮草供应变得相当困难。
总之,游牧民族作战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胜利则收益极高。
而农耕民族作战,即便胜利,所获战利品也微乎其微。
李恪觉得一般大臣的看法并不全面。
他认为草原是天然的资源库,遍布牧场,有大量的牛羊。
中原地区急需耕牛,如果能从草原引进,将对中原带来极大的益处。
羊毛是好东西,冬季保暖衣物的必需品。
除此之外,草原还富含大量矿产。
李恪相信,通过软硬兼施,大唐一定能同化草原民族。
满清都可以做到的事,大唐更有能力实现。
只要将大唐的文化和制度真正落实到草原,以目前草原的文明程度,根本无法与大唐相比。
落后文明必向先进文明靠拢,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没人能够阻挡。
要知道,曼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许多底层百姓倾向于大唐,忠于李恪。
至于高句丽等地,又能坚持多久?
只要大唐内部保持稳定,李恪相信这些地方很难再脱离大唐的控制。
即便大唐将来出现腐败导致改朝换代,这些地方也会作为大唐的遗产继续存在。
外部问题已不再是问题,李恪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国内。
国内核心问题是人事安排。
自大唐建国,京城官员一直比地方官员更受重视。
被派到地方的官员,通常要么是被贬,要么时才能平庸。
李恪对此非常不满。
房玄龄等人有长远眼光,理解李恪想要改革的意图,也很支持他。
但他们主张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应该操之过急。
李恪提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执行起来有重重困难。
毕竟,京官享有更高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即便李恪如今将一批才智卓越、干练有力的官员从京城下派到地方,他们是否能维持在京城时的积极性,就不得而知了。
在一些人眼中,朝廷的这一安排是贬官,心中肯定满是不公与委屈,从而不愿意尽职尽责。
如果想激发地方官员的工作热情,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待遇,待遇不能低于京城官员,甚至要确保他们的晋升前景超越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