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珊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251章 考中秀才
自从秦家秦三柱和秦三郎都去参加科考之后,秦家的气氛凝滞到了极点。
先不说孙氏做事开始丢三落四起来,单说万氏,也开始心神不宁,给人家记工时的时候就错了好几回。
“三婶子,你是担心你男人考试吧,别担心,他都学了这么多年了,一定会考中的。”
秦三柱可不是第一次参加考秀才,这都是第四次了,次次都是陪跑,希望这次能考中吧。
只不过这个希望有点渺茫……
最担心的还是甄氏,从秦三郎去考第一场的时候,她几乎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三郎带了多少银子?被褥和吃食都备齐了没有?考试几天?饿不饿?”
这样的问题,一天要问上好几遍,嘴里还总念叨着让孙氏给秦三郎送银子。
像当初秦二郎就是因为银子不够,才淋了雨生了病。
甄氏这次给了秦三郎二十两,却总还是觉得不够。
孙氏在秦三郎第一场考完之后,还真的去了柳一一的铺子里一次。
听说秦三郎能去府城考试了,很是开心,得知秦三郎去聊城柳一一也跟着,总算是放心了,二十两虽然不少了,但是府城物价高,有柳一一跟着,就等于是个钱袋子。
结果,孙氏回去后,又被甄氏骂了一顿。
“一一还是个孩子,她能照顾好三郎,你这个当娘的为啥不跟去……”
后来甄氏又改口了:“算了,你去了还没有一一去了让人放心,好好在家待着吧,把上次买的新料子给三郎做身新衣裳,三郎肯定能考中,穿身新衣裳好接待客人。”
每次都是这样,家里但凡有考生,甄氏的脾气总是阴晴不定的,害得孙氏也跟着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经历了秦家二郎去世的打击,甄氏深切明白功名对于农家来说有多重要,而且有秦三柱和秦四郎做着对比,也明白秀才其实并不好考。
二房的两个孩子都聪明伶俐,所以才能一考就中,甄氏已经不把希望放在三房的人身上了,就盼着秦三郎能一举高中。
所以这几天,大房一家,万氏也都精明的不往甄氏面前晃悠,也就苦了孙氏,一天被婆婆怼好几遍,苦不堪言。
终于到了发榜的时间,孙氏一大早就去县郡衙门打听考试的情况。
甄氏也在门口焦急的徘徊,见个人就问日子,掐着指头算是不是今日放榜。
万氏看到甄氏在门口,索性从后门去上工,秦三柱没考上第二次的府试,秦家人都还不知道,万氏怕被甄氏骂,这几天都躲着她。
村口的鞭炮忽然就响起来了,张里长陪着送喜报的人一路往秦张村走来,身后还跟着满脸喜气的孙氏,脸笑的像朵花。
一时间,秦张村的人都出来了。
放榜了,聊城这次五十名的秀才,淮阳县占了七名,算是比较高得了,而鸿远学馆则独占四名。
秦三郎毫无意外的又是案首,严正是第五名,王家生是第十一名,沈淼是第二十三名。
还有一个二十名的,一个三十几名的,一个四十多名的,是清风学馆和其他学馆的。
总之,还是严家的鸿远学馆中秀才的最多。
学馆的谢瑾安和馆长都很开心,但是严家族长和严阁老跟他们心境却不同,毕竟这次学馆考中的秀才中,只有严正一个人姓严。
喜报敲锣打鼓的送到秦张村秦家的时候,甄氏拿着柳一一早就准备好的赏钱,乐呵呵的送到每一个来报喜的人手里。
秦张村的人比秦家人还兴奋,全都聚集在秦家,都说老秦家的坟里冒青烟了,才走了一个秀才,又考中一个秀才,他们家风水太旺了。
秦老族长也跟张里正商量着,要给秦三郎大办流水席。
秦三郎考中秀才,秦家又可以免赋税了,再加上这两年柳一一也给秦家赚了不少银子,秦三郎家算是秦张村的大户了。
秦张村要办流水席,秦三郎不但把他的授业恩师谢瑾安和徐先生都要请来,就连姚县令也是座上客。
中秀才的人原本就不易,整个淮阳县总共才七个,县令作为主考官之一,就算是当地秀才的座师了,怎么能不受大礼。
虽然秀才的座师没有进士及第的恩师重要,但是这是古代的礼仪,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不尊师就是无德,必须是要拜的。
流水席的第一天,秦老族长带着秦三郎先拜了祖先,然后再拜三位恩师,最后再拜甄氏和孙氏。
甄氏和孙氏都很开心,尤其是甄氏,虽然这不是儿孙们第一次中秀才,家里也不是第一次摆流水席,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这次甄氏高兴的同时,也是满满的心酸。
“二郎要是还活着,估计已经考中举人了,我们家……”
甄氏苍老的眼神落在柳一一的身上。
柳一一跟着大家一起开心,她就知道秦三郎一定行的,柳碧莲有些话还是能听的,不过她不是迷信,而是觉得秦三郎是真的聪明,通透,稳重,比平常的孩子早熟。
秦三郎被秦老族长带着出去迎客,孙氏和韩氏带着家里的人还有打帮手的人,开始准备流水席。
秦老族长的流水席是在祠堂里做的,祠堂后院是个大厨房,专门做流水席。
因为古代人以为这些祖先能通过他们做饭的烟火气,得知他们这些后代人很高兴,后面厨房做饭,后堂招待秦家请的贵人。
至于前面的流水席,是从祠堂门口开始摆桌子,一直摆到村口。
柳一一记得上次的流水席是张江蓠成亲的时候,是张家的流水席,这次就是他们秦家的了。
比起里长的儿子成亲,秦三郎中秀才才是真的高兴。
所谓流水席就是一直不撤的酒席,也不用随礼,谁来了都能吃,看着繁杂其实井然有序。
谁是主做菜的,热菜凉菜,还有打下手的,洗菜摘菜的,这是厨房里忙的。
外面还有人收拾桌子,收拾空盘子,筷子,酒碗儿之类的,一轮一轮的收,这边收了那边就上新的,车轱辘一样。
即便是到了晚上也不停歇,从祠堂到村口,点着红灯笼,像是两条长长的火龙,好看极了。
尤其是晚上还在空隙的地方点上篝火,不用帮忙的年轻人,围着篝火唱着跳着,孩子们也撒着花闹着,跑着,甭提多热闹了。
附近很多村民和乡亲们也都来了,但凡跟秦家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夫八大姨夫也都来了,还有秦三郎从前的现在的同窗,都来喝杯酒,沾沾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