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青山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徐渭和辛弃疾对视一眼,二人均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没想到这石壁后面竟别有洞天。
徐渭向内望去,只见洞府内光影斑驳,深邃难测,他正犹豫要不要进去,辛弃疾却正在怔怔地望着他。
“兄长,我可不想再被震飞一次。”辛弃疾道。
徐渭微微颔首:“待我先用剑探一探路再说。”
言罢,他抽出碧游剑,运转天地元气将其送入洞内。辛弃疾瞥了徐渭一眼,微微点头,道:“理应如此。”
徐渭控制碧游剑在洞内巡弋,他只是金丹期的修为,碧游剑只能在两丈之内游离,因此很快便回到了剑鞘之中。
徐渭确认两丈之外暂时无险,便向辛弃疾道:“应无大碍,跟在我身后,我们这就进去。”
两人进入山洞后,顿觉空间宽敞了许多,此洞府约十丈见方,乃是人工开凿而成,洞府虽无自然光,却因玉髓、夜明珠等物照耀得如同白昼。
山洞左侧有天然形成的一泓清池,池中一朵仙气缭绕的莲花正含苞待放。山洞右侧则是一排书架和一座丹炉,正中央是一块宽五尺、高三尺左右的玉石。
辛弃疾见前方被玉石挡住,便绕到另一一侧,不过旋即他好像是看到了什么,只见他颤颤巍巍地指着前方,断断续续地道:“兄长,那有,有人。”
徐渭大惊失色,他急忙上前查看,只见在玉石后侧两丈之处,坐着一位白发道人,那人身着道袍,静坐在一个蒲团之上,保持着打坐的姿态。
然而徐渭很快便放下了戒备,因为此人气息全无,仅剩一具躯壳。
他走近一看,只见这人虽满头白发,但容貌却似四十多岁的青年,且肌肤栩栩如生,宛如生前。
“兄长,这里有字迹。”辛弃疾指向一旁的石壁道。
徐渭顺着辛弃疾所指方向走来,只见旁边长满青苔的石壁上确实刻着几行小字。
这些字是用小篆刻成,徐渭曾随李耳学习,虽然不甚精通,但也能辨识大概。
“吾少时好修老庄之术,尝习兵法阴阳之策,至三十岁金丹大成,乃随高祖诛暴秦、灭项楚,终成大汉基业。
天命之年乃去官寻道,至剑阁之地得此‘流萤冰心莲’,遂于岭间开辟洞府,看护此物。
后五十余载元神未成,今大限已到,故将平生所学尽书于此,后人若有能破石壁剑阵者,当为吾之传人。张良书。”徐渭读道。
“竟是“汉初三杰”中的留侯张良。”辛弃疾惊叹不已。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史书记载: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
有说张良死后葬于河南兰考,也有说葬于山东微山湖,只是没想到今日他们竟在此地发现了张良的遗体。
辛弃疾闻言神色震惊,今日这个世界带给他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一时间令他难以承受。
然而,徐渭刚刚阅读完毕,却发现留侯张良的道体开始迅速枯萎腐朽,仅仅片刻之间便化为尘埃。
徐渭犹豫片刻,对辛弃疾说道:“贤弟,留侯曾言破剑阵者为其传人,我们不妨向留侯行拜师之礼。”
“幸何如之!”辛弃疾颔首赞同。
于是,两人在张良的蒲团前,恭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庄重地行了拜师之礼。
拜师之后,他们在洞中挖掘了一处墓穴,将张良的遗物安葬其中。
徐渭刻制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故大汉太傅文成侯先师张公良之墓,不肖徒徐渭、辛弃疾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