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一编【5 / 8】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巴利文《小缘经》九行贝叶经第35页 注 载:“当年世人集会一致推举并命名摩诃三末多为王,这便成为最早国王的名字。”

据《波提耶经释》 注 和《小缘经解》八行贝叶经124页载:“若问摩诃三末多王是何人?答曰,乃后来之乔答摩世尊。”

据《戒集经释》、《安波塌经 注 释》九行贝叶经219页载:“上古之初,人类的君王摩诃三末多之子为鲁阇王,鲁阇之子为瓦勒鲁阇王,瓦勒鲁阇之子为伽良拿王。”《经集释》、《牟尼经 注 释》、《增支部经释》、《世灯精要》以及《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注 等典籍上也有类似记载。

据《精义释注疏》、《精义摄要》、《世间缘说》等典籍记载,乔答摩世尊乃当年住时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由他开始繁衍下来君王世系,形成了以后的四种姓。

“远古时代,世上只有菩提萨埵即乔答摩世尊形态俊秀,仪表堂堂,神通广大,智慧过人,有制服或扶助他人的能力。劫后,远古世人请他为王,人皆称其为三末多,故名为摩诃三末多。他是大地的主人,因此称其为刹帝利。他处世合理,得到世人爱戴,所以又称其为罗阇。他以此三名著名于世。世间有奇事:佛之前世摩诃三末多王乃世间第一位男子。由乔答摩世尊前世开始形成了王族,也依次形成了婆罗门等种姓。”

倘若仔细分析君王等是随世界毁灭、形成而来的说法,便可明了除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外,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是不存在的。非常明显,从远古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代开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直到世界毁灭之时,代代承继从未间断。

据《波基达堤经释》 注 载,到达迦毗罗卫城次日清晨净饭王见佛陀与两万僧伽一同前来化斋,问道:咱们不是属于摩诃三末多王系吗?摩诃三末多王系该不会出现化斋的君王吧!佛陀答道:摩诃三末多王系是你的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由此可见释迦王族世系乃住时之初的阿萨彬那阿蒂佳世系。《岛史》和《大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净饭王说:法师,我们的族系不是称之为摩诃三末多王系吗?在摩诃三末多王系里绝不会出现一位化斋的君王。佛陀说:陛下的族系是摩诃三末多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

四无央数劫的最后十万劫前燃灯佛期间,释迦牟尼得到尼耶多授记 注 之后,便在天堂、地狱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临近成佛的贤劫前投身梵天。贤劫之初又转世成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可依赖的君王,于是世人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请您来保护我们,阻止邪恶对我们的伤害。请您做我们的君王。在世人的推举下他当了摩诃三末多王。此后摩诃三末多王像一棵繁茂的大树,繁衍子孙后代组成摩诃三末多王族世系。可见从贤劫之初摩诃三末多王算起,至悉达多王,传承的均为一个王族世系。此乃经典注疏家们研究考证的结果。从世界之初至毁灭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绝无第二位。

锡兰岛注释《大史》的《大史释》七行贝叶经第71页载:

“燃灯佛授记善慧仙人乃佛陀胎种,在再度过十万劫就到达四无央数劫末日之际将成为乔答摩佛陀。于是投身世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将近成佛之时回归梵天。在贤劫之初又转世为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扶助他们的君王,遂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您来保护我们的安全,使我们免受侵害。我们推举您为我们的大王。在世人一致推举之下他成了摩诃三末多王。后犹如大树树干繁衍子孙后代,组成了摩诃三末多王系,又繁衍出阿纪摩等无数王族支系。最后的王族支系是迦毗罗卫城的奥伽迦梨王系,乔答摩世尊是该王系的最后一代,同属释迦王族世系。”

仔细分析上述内容,可知贤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如同大树的根,他的子孙后代如同树干,他子孙后代再繁衍出的各王系如同枝桠。显然,远古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所有王族世系均由他繁衍而来。

《清净道论释》、《最胜者庄严经注疏》、《曼陀杜本生》、《捷提耶本生》等经典中也有类似内容。因恐赘述,不再引用。

上述经典中的“劫”,有“最早的劫”、“开始的劫”的意思。因此,中劫可以说就是“住时之初”,无央数劫也可说是“住劫之初”。而第二、第三和第十一中劫就不能算住劫之初,而应是住时的中间了。我们对经典上的词句和含义都作了仔细的分析,毋庸置疑,结论是确切的。且是用18部经典引证而来的。

《缅甸大史》说所谓第一、二、三位摩诃三末多王均各传君王63000代,是《大史》中记载的。但《大史》正文与注疏中均无这样的记述。若将这远古之初三次63000数字相加,便有189000之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不断减少,仅剩84000。随后进一步减少至40000左右。后来再减,至后来成为辟支迦佛陀的波罗奈王时只剩20000之数。当年兴旺发展到189000个国家和城镇之时,有990万个乡村,56处宝地,1960万个埠头。仅仅依此语就说摩诃三末多王已有11代。对此《大史》上无记载,《经集释》上也无论述。因此,不该说远古南赡部洲掌管国家城池的君王有多少,乡村、宝地和埠头又有多少。只应以三藏经释上的记载为准。

64位摩诃三末多王已出现11位,尚有53位将在以后出现。据说这是从《劫火》中得知的。但所谓《劫火》者,根本不是著名典籍,不属于经释、注疏、详解一类,因此不足为凭。

关于“人增寿时无君王”之说。据经典记载,“人增寿时未出现佛陀,佛陀只在人减寿时才出现”。从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其寿减至十岁,中劫结束;四种姓再度增寿,至无央数岁。从此四种姓生存至世界毁灭之时。因此,不能说人增寿时无君王。典籍无此说。

所谓中劫时因世人贪、瞋、痴三毒极盛,饥馑、刀兵、疾疫诸灾依次发生。经典则说,贪毒盛则疾疫灾兴,瞋毒盛则刀兵灾兴,痴毒盛则饥馑灾兴,并非依次发生。上述提及住时有64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其后又繁衍63000位掌管国家城镇之君主,以及人增寿无君王,世人贪、瞋、痴三毒盛而灾难迭兴等说法,自德宁格内王时期的《缅甸大史》起,及其后各朝代长期以来对此等说法均以假乱真,以真为假,真假不分。今本朝国王陛下主持编纂本史才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弄清真假是非。

至此,《缅甸大史》关于摩诃三末多王的某些不确的内容,本史已将其纠正。

[1] 《捷提耶本生》 jetiya jātaka,本生经八颂卷第422号故事。

[2] 阿提夏罗 ahissara。

[3] 贝叶经视叶面宽窄写字行数不同,分六、七、八、九行等多种。页码不用数字而用缅文字标明。一卷贝叶经按缅文辅音字母序列分成若干叠。每叠有12页。12页的页码分别用缅文辅音字母与12个元音符号即a,ā,i,i,u,u,e,ε:,o,:,ā,a:相拼后标出。此处原文为gan inga ,按上述方法推算可知为第35页。为便于读者理解下文类似情况皆按此法推算译成第某某页。

[4] 《波提耶经释》 pātheyya ahakathā。

[5] 安波塌经 ambahasutta。

[6] 增支部经 munisutta。

[7] 《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silimahāmāyāvatthupāh。

[8] 《波基达堤经释》 pācityadi ahakātha。

[9] 尼耶多授记 niyata byāditta。

(35)悉达多王子成佛的经过

悉达多王子16岁登基,在位13年。29岁时,见老、病、死、比丘四兆,便于盎阇那历97年(公元前594年)四月月盈日(结夏日)乘马车出家。行至阿瑙摩河畔,接受伽蒂伽罗梵天献给的存于世界之初莲花座中的八法器,落发为僧。为僧后又至阿罗逻和乌陀迦 注 二位沙门处,居住7日,学习禅定。知“此法不能达到一切种智”,便弃之来到阿阇波罗榕树旁,修习苦行6年。盎阇那历103年(公元前588年)二月月盈日,悉达多于阿阇波罗榕树下,接受苏阇陀供献之金杯乳糜。随后赴尼连禅河边,食用49口后,将众佛用于立誓的金杯,漂入河中。傍晚时分,悉达多沿着众神为其安排之路线,离开尼连禅河,来到摩诃菩提座处,接受净居天执送的八把软草。悉达多立于菩提树之东北角,将草敷在菩提座正东,在草上结跏趺坐,精进思维四谛之理,并自发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日落之前悉达多降伏魔众;傍晚时,得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注 ;子夜时,得知天眼无碍智力 注 ;破晓时,能逆顺观识一切缘起,得具有十神力、四无所畏、六奇特之知永断习气智力 注 ,得无上正觉,成一切种智 注 。是时悉达多成佛。

[1] 阿罗逻ā āra,也译阿逻逻;乌陀迦 udaka,也译郁陀迦。

[2] 佛教名词,即:知转生人、神和达到涅槃等因果的智力。

[3] 佛教名词,即:以天眼观知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的智力。

[4] 佛教名词,即:知永断烦恼惑业不再流转生死的智力。

[5] 佛教名词,即:把握一切现象的本质,又了解每一具体人、物、事的诸种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达到无所不知的认识。

(36)鹿野苑中为五比丘说法

释迦牟尼成佛前49天,在七处 注 临时居住。随后从山檨子树处返回,坐于阿阇波罗榕树下,领悟了深奥佛法,却无意弘说。此时,萨罕波提梵天王与宇宙诸神,把与须弥山一般大小的宝花环敬献给释迦牟尼,劝其说法。释迦牟尼眼观世上有待解脱之众生,便允诺下来。心中思忖,首先当为谁说法?阿罗逻和乌陀迦二沙门均已命终,便想起五比丘的恩情。于是决定亲赴波罗奈城。行前,在菩提座附近村子里化斋。拟于四月月盈日即结夏日说法,步行18由旬,途中遇一名叫乌波迦的外道,看他将得到解脱,便为其指出成佛之道。傍晚时分,来到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结夏日夕阳西沉,圆月东升,林中一片美色。此时,释迦牟尼身处宇宙诸神诸梵天之中,为五比丘说法。陈如为首的五比丘与1亿8000万位梵天获得预流果。

[1] 七处指释迦牟尼成佛前各居住七天的七个地方,即:菩提树东北一庹处战胜魔罗之宝座;菩提树向北十庹处;菩提树向西二庹长的宝石长廊;菩提树西北十五庹处众神为之所建金殿;菩提树向东三十二庹牧羊人榕树所在处;菩提树东南十五庹那伽龙神以自身为佛祖遮雨处;菩提树向南十一庹山檨子树下佛祖接受天帝释布施的藏青果、四大天王布施的钵与帝富娑和跋梨迦布施密糕处,合称七处。

(37)四十五个安居期 注

释迦牟尼成佛后的第一次安居期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五比丘精舍中度过的。这期间有五比丘和55位富绅子弟出家,他们同释迦牟尼一起共61位。第二次安居期是在王舍城 注 的竹林精舍度过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安居期也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度过的。第五次在吠舍里城的大林精舍。第六次在摩拘拉山。第七次在忉利天庭。第八次在婆伽国的桑苏摩罗纪梨城。第九次在拘萨姆毗城。第十次在婆利礼耶林。第十一次在那拉婆罗门村。第十二次在毗兰若城。第十三次在阇梨耶山上。第十四次在逝多林精舍。第十五次在迦毗罗卫城。第十六次在阿罗毗城。第十七次在王舍城。第十八和第十九次在阇梨耶山。第二十次在王舍城。可见释迦牟尼从成佛后的第一次至第二十次的安居期都不是在固定的地方度过的。此后的二十四次均在舍卫城的逝多林精舍和花林精舍中度过。最后一次,即第四十五次安居期则是在吠舍里的竹林村度过的。

[1] 佛教名词。在雨季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说外出易伤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间称之为安居期,或雨安居、夏安居、夏坐、坐夏。安居期开始称为结夏,结束则称为结夏或安居竟。

[2] 巴利文为rājagaha,亦音译为“罗阇昭”、“罗阇祗”,意为王舍城。

(38)释迦牟尼涅槃火化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的45年里均为人、神、梵天等一切生灵弘讲佛法。盎阇那历148年(公元前543年)二月月盈日拂晓时分,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末罗国王的娑椤园内涅槃灭度。灭度七日,摩诃迦叶并500弟子到来,向佛足膜拜。第二个七日,即二月二十八日,释迦牟尼火化。

巴利文佛经《大涅槃经》 注 和《波罗市迦经释》 注 均载二七火化。《长部经释》 注 则载三七火化。

[1] 《大涅槃经》 mahāparinibbāna sutta。

[2] 《波罗市迦经释》 pārajika ahakathā,亦译《波罗夷经》,是南传佛教律部五论之一。

[3] 《长部经释》 dighanikāya ahakathā,《长部》是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也称《第一长部》。

(39)众国王分佛陀舍利起塔供奉

是时,8国君王为分舍利事发生争执,香姓婆罗门从中调停,并主持分配。火化7日后即三月初五日,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平均分成8份给8位国王。吠舍里王一份,阿阇世王一份,巴法王一份,末罗王一份,毗塌提波伽王一份,阿拉迦波王一份,罗摩王一份,迦毗罗卫王一份。上述均为经典中所载。《缅甸大史》则写分给11位国王。

佛的右上牙分给忉利天国,右下牙分给那伽国,左上牙分给羯陵伽国,左下牙分给了妙香国 注 。分配完毕才来的贝勃梨王和莫梨耶王则只能得到火化舍利的檀香木炭。主持分配的香姓婆罗门 注 将分配舍利时用的宝杯取走供奉。

[1] 对中国的古称。

[2] 香姓婆罗门 doapuā,佛教传说人物。据佛经记载,释迦火化后,其舍利由香姓分成八份分给八国建塔供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