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2] 善觉王 suppabuddha。
[3] 悉梨摩诃摩耶 sirimahāmāyā,即:佛陀悉达多王子之母摩耶夫人。
[4] 提婆达多 devadat,即:调达。
(29)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
净饭王之子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与善觉王之女婆陀甘阇那 注 公主结婚后生育了罗睺罗王子。
悉达多之外祖父盎阇那大王废历改元 注 ,将原有纪年废掉8645年余2年。当盎阇那历67年(即公元前624年) 注 结夏安居之月 注 月盈日悉达多投胎母体,于第21宿同位。在母体内十月,至盎阇那历68年(即公元前623年)伽松月 注 月盈日出世。16岁娶婆陀甘阇那公主为妻,公主改名为耶输陀罗。悉达多接受灌顶后,住进历代君王皆无福分居住的三座宫殿里,即寒季适合的九层的兰摩宫、夏季适合的五层的输兰摩宫和雨季适合的七层的输婆宫。身旁有四万宫娥侍候,享受了13年君王的福禄。
[1] 婆陀甘阇那 bhaddakacanā与悉达多结婚后改名为耶输陀罗 yasodharā。
[2] 据缅甸所传在盎阇那废历改元之前,曾有过三种历法,即(1)上古历,从摩诃三末多王开始纪元,历1149787年;(2)阿伽罗陀历,当上古历1149787年时阿伽罗陀王废1149785年余2年改元,历14938562年;(3)固萨历,当阿伽罗陀历14938562年时固萨王废14938560年余2年改元,历8647年。
[3] 凡盎阇那历皆可按:691年-盎阇那历年=公元前,这样计算得出公元年代。
[4] 结夏安居之月即四月,约等于公历七月。
[5] 伽松月即二月,约等于公历五月。
(30)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分成两王族世系之说
上述君王世系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为一个世系,共有252556代;从奥伽迦梨王之子奥伽穆卡王至悉达多王为另一世系,共有君王82013代。两个世系共有君王334569代。
(31)从劫初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二十四王系之说
从摩诃三末多王至奥伽迦梨王共有24王系,即摩诃三末多王系有28代;阿纪摩王系有100代;阿邻陀摩王系有56代;堵巴萨哈王系有60代;阿基达基那王系有84000代;梵授王系有36代;乾婆罗湾萨那王系有36代;补梨提婆王系有28代;娑蒂那王系有22代;达摩拘达王系有18代;锡毗王系有17代;梵天王系有15代;婆拉陀塔王系有14代;诃提提婆王系有9代;那罗提婆王系有7代;摩哂陀王系有12代;那伽提婆王系有25代;萨牟陀塌王系有25代;蒂顶伽罗王系有84000代;达梨达罗王系有12代;补邻陀王系有9代;摩偈提婆王系有84000代;奈弥王系有84019代;奥伽迦梨王系有84013代。按建国之王命名共24王系。
(32)二十四王系中摩诃三末多王系是最根本的故有人将该王系喻为大树
依《大史》、《岛史》所述概言之:在24王系第一支中最早的是摩诃三末多王,他乃以后诸王之源,与大树的根一般。其子鲁阇等27代君王犹如大树之干。阿纪摩王系的100代君王直至其后的共23支王系的众君王就像大树的枝杈芽叶花果。分则为24支王系,合则至悉达多王共有334569代君王。
我们概略地知道:从奈弥王之子格拉罗阇那伽王传至奥伽迦梨王共84019代。若按《戒集经释》和《经集释》两书载,格拉罗阇那伽王以后形成了奥伽迦梨王的三个支系,其中有第三子奥伽穆卡王开始的释迦王族。《戒集经注疏》 注 中还记载:他的第一王子后裔有不下10万之众。第二王子后裔也有不下10万之众。由此可见,奈弥王的后裔何止84019代?因为尚未将奥伽迦梨王的后裔两个10万之众计入在内。可知《大史》、《岛史》中所载王系并非详尽的,只是概略而已。
《大史》、《岛史》中讲到释迦族王系时,仅说:毗珊陀罗王之子阇梨,阇梨王之子悉哈瓦诃那,悉哈瓦诃那王之子悉哈娑罗,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直至阇耶斯那王共82000代。现有的《大史注疏》 注 说,北寺长老们所写的一卷大史还提到:悉哈娑罗王的子孙后代至巴拘释迦王为82000代;巴拘释迦王的子孙后代至阇耶斯那王又繁衍82000代。此类记载并未被学者们所否定,看来是可取的。若可取,释迦族君王世系便不止82013代了。与其他典籍勘照可发现,奈弥王之后尚有许多王系未被《大史》、《岛史》列入。可见直至住劫初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无疑尚有无数君王世系被遗漏未被编入。
为何被遗漏者甚多却仍然说有30多万代君王?应究其原因。佛祖在世时南岛释迦族君王世系遐迩闻名。研究君王世系的学者中蜚声学界的学者毗兰若婆罗门和抱卡罗娑提婆罗门等称佛祖属著名的“乔答摩”世系。
“乔答摩”有“高贵的王族世系”之意。因此,社会上著名学者们均对佛祖无限敬仰崇拜。源自南岛所有君王始祖尊贵的摩诃三末多大王未与其他种族混杂的纯洁的释迦族系享有崇高荣誉。
《戒集经注疏》和《增支部注疏》 注 等经释中对此均有所述,当年乔答摩世系的释迦王族在社会上赫赫有名。因此,简要记述24君王世系就可说明问题了。后人据此也能如实了解佛祖乃出身高贵的刹帝利太阳王族,对他应百倍虔诚顶礼膜拜。人们只要记住君王之无常,即终归要入灭的这一法理,便足以促使他们修心养性了。倘若详述,除能更多了解些君王世系之外毫无裨益。所以不像目前人们常读的史籍那样记载君王即位前经历、在位的年限、后妃与子女、兴建的建筑、举办之典仪等,而只叙述前后王系。
学者们说,凡属于后来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世系且登基为王者才被编入史册。不属于悉达多王子世系,与其他族系混杂者即便当上国王,其数有千千万万也不能计入,所以王系人数才少。此话表明,摩诃三末多王及其后裔均属佛祖所在族系。与《岛史》所载相吻合。此话也是对那些不精通典籍的人们说的,他们认为历史长久,君王世代却偏少,恐与史实不符。要使他们了解书载与史实一致,且有可靠依据,也符合逻辑。在当今住劫时期,众君王始祖摩诃三末多王及其之后的鲁阇王、瓦勒鲁阇王,直至净饭王、悉达多王,王族世系这样繁衍发展而来。
[1] 《戒集经注疏》 suttasilakkhan ikā。
[2] 《大史注疏》 mahāvatikā,亦名vamsatthappakasini。写于12世纪后,作者不详。
[3] 《增支部注疏》 aguttira ikā。
(33) 摩诃三末多王曾出现十一位之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 注 之父、劳加曼昂 注 施主德宁格内王 注 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 注 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写道:住劫有64中劫,每个中劫的劫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该史书写至第十劫之后第十一劫之初,即从第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写至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
该史书中载: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第一位摩诃三末多王,该王后裔繁衍63000代。其后,人寿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贪欲成习,遭受疾疫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二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此后,人寿又从无央数岁减至十岁,因人们瞋恚成习,遭受刀兵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从十岁、二十、四十、十万、百万、千万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三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63000代。
该王以后,和以前一样人寿又减至十岁,因人们愚痴成习,遭受饥馑之灾。度过中劫之后,幸存者们重新修善积德,人寿又增至无央数岁,此时,又推举新王就是第四摩诃三末多王,后又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此后第五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六摩诃三末多王繁衍出各地君王84000代。
第七、八、九、十各代摩诃三末多王又各有后裔君王44000代。
第十一代摩诃三末多王又繁衍出各地君王189000代。
[1] 劫抵汉达瓦底王hanthawadipa min,即缅甸东吁王朝末代国王摩诃达马亚扎迪勃底,旧译摩诃陀摩罗阇底波帝,因其1752年被孟人劫往汉达瓦底,后世以此名称他。1733-1752年在位。汉达瓦底即今日勃固的古称。
[2] 一佛塔名。意为“战胜世间之魔”。
[3] 德宁格内taninganwe,东吁王朝一王名。旧译达宁格内,1714-1733年在位。
[4] 即:缅甸著名史学家吴格拉。
(34) 据典籍记载劫初只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
从住时的摩诃三末多王开始下传,至鲁阇、瓦勒鲁阇、净饭王和悉达多王等各代君王,此乃一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之父、劳加曼昂施主德宁格内王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则写道,住时有64中劫,每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出现,直至第十一中劫,即从第一位传至第十一位摩诃三末多王,此乃又一说。
上述两说孰是孰非,可根据典籍的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得出一个合乎情理的结论。
据《捷提耶本生》 注 ,摩诃三末多王后,无央数人寿之际,28代王系中的捷提耶王在捷提耶国索提耶城治理国事。有兄弟二人,兄为婆罗门祭师,名迦毗罗,弟名拘耶迦兰波迦。捷提耶王欲将该兄之子应继承的婆罗门祭师之位授予其弟。为此,捷提耶王拟谎称:“其兄乃弟,其弟乃兄。”人们闻言不知底里说:“所谓谎言就是如此啊!”遂造了多层坐榻来宫前广场集会。
倘若说第十一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就等于说从第一个中劫开始的整整十个中劫里世上从未有过谎言。倘承认世人曾因谎言等恶业才遭遇十个中劫,那么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之说便不确了。
若认为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明显有了谎言。则可知从第一摩诃三末多王起至乌巴伐罗的整个历史时期中谎言尚未明显存在。仅是到了捷提耶王时才明显出现。因世人少谎言等恶业,人寿均高达无央数。此说是可取的。由此可得出如下合乎情理的结论:住时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历代君王世系均为其繁衍所成。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相应繁衍各自的世系之说是不足取的。
有些人说,捷提耶王因说谎被大地吞没,等于告诫人们莫说谎,由此才出现了摩揭陀国之名。但是,捷提耶王说谎在捷提耶国,而摩揭陀国乃在王舍城,两地各异;《捷提耶本生》中未提及此事;词典里亦将中天竺索罗萨之摩揭陀与捷提耶两者分别记述,故此说不足信。(此乃插话)
那先长老说:高贵君王提婆达多因犯分裂僧团破和合僧之大罪,在度过六分之一劫波之后,六分之五劫波中受堕入无间地狱的报应,在脱离地狱之苦后才成为名为“阿提夏罗” 注 的辟支迦佛。
因问:提婆达多王何时分裂僧团破和合僧?怎样受地狱之苦?后来又如何?那先长老才如此回答的。长老并未交待将一劫除以六,商数即过去之劫;取余数的二分之一再除,商数即劫波之始;再将余数一分为三再除,商数为4。而他们却将64中劫除以6,并把不足11的商数写成11中劫。他们引用《弥兰陀王问经》,但却与该经不符。因为《弥兰陀王问经》根本未提及中劫之事。
住时中有64中劫之说,也可能只有20个中劫。因为有的经典是这样说的。如果以20计,20除以6,商数不是11,却是三又三分之一。《论事释》、《根本经注疏》、《最胜者庄严经注疏》等经典都肯定地认为住时为20个中劫。若按此数计,应写成第三中劫,而不是第十一中劫。
一个中劫不可能出一位摩诃三末多王,仅能在住时之初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说以下再加以详述)后代诸王均为该王的后裔。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并由此繁衍出许多王系,此说实无道理。
倘若将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与所谓中劫之初的各摩诃三末多王两者略加比较,便可得知,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尚无王族,而是新命名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嫡系王族,根本无须重新命名。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在世间所用所拥有的是有规定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则根据传统无须重新规定。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收取十分之一的税;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也按此法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无须重新规定。可见所谓第二、第三乃至以后各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并未作出任何与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不一致的规定,一直按原王族世系的规定延续下来。所谓第一、第二乃至以后诸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的提法,只是一种无稽之谈。实际上只有过一位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其后的君王世系均为该王所出。(上述是对此两说的分析比较)
关于每一中劫之初均出现一新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繁衍了后来王族世系之说,仅出自吴格拉的《缅甸大史》。而《蒲甘名史》、《直通史》、《若开史》、《清迈史》等史籍并无此记述。巴利文经释、注疏等佛教典籍中亦无此说。经典上仅仅提及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及其繁衍而来的王族世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