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嬴政称赞道:“好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仅此一句便将兵士们为国征战的精神描写的正大伟光!此句无论何时,都可用在为国征战的军队身上,永远也不过时啊!”
好诗是容易写出来的,可是能写出来金句的的好诗确实不多。
【儿子的文采出众,做父亲的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此后,曹操但凡出征都一定会带上曹植。
南到赤壁,东至东海,西到玉门,北至塞外,曹植几乎参加了曹操时期的所有大战,曹植也在此积累下了丰富的行军和用兵经验。这可比正经的曹操世子曹丕参与的战争都要多。
也难怪曹丕会被曹操吓出病来英年早逝。
不过,咱们不妨猜测一下曹操的用意,也许是借此机会历练自己儿子的本事,但相较于立嫡立长的前提,在嫡长子曹昂战死后,二子曹丕便成了名义上的嫡长子,而且人家还做的挺不错的。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最能当得太子者人选至少有二位,刘夫人所生丁夫人所养的长子曹昂和妾室环夫人所生曹冲。
丁夫人是曹操母亲丁氏的族女,也是曹操的正室,无所出,所以曹昂便由嫡母养大。
在丁夫人和曹昂相继去世后,卞夫人便成了正室,而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以及著名的曹氏宗将“黄须儿”曹彰,都是卞夫人所出。
故而,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其庶弟曹冲。
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
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为此,曹冲深得曹操的宠爱,但曹冲十三岁患病夭折。
在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
“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
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
“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曹冲死后,有实质意义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
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风流文采而崭露头角,深受曹操喜爱。
于是就发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间的立嗣之争。
也正是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才会让曹氏兄弟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而这样也难免会影响曹家下属。
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曹氏集团,或许说大魏以及后来继承了大魏政治财产的晋朝内斗不休,官僚互相倾轧的现象可能就是出自于此。
比方说,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到,支持曹植一方的那些人我们可能名字都不熟悉,除了杨修这个大才子。
而曹丕集团就熟悉多了,首先就是谋臣典例的贾诩贾文和,还有大魏百官之首、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颍川代表陈群,以及晋宣帝、曹魏后期权臣司马懿等。
这又怎么不是一场赢家通吃的政治游戏呢?
曹丕集团的胜利也代表着颍川集团的投资再次获得了回报,从此一百多年,在九品中正制的加持下,颍川集团彻底崛起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
虽然拥护曹植的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谋划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机会能当上太子。
但因为曹植行为任性,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且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
毕竟曹丕集团,三个人都是真正的大佬,贾诩、陈群、司马懿之名那可真是炳耀青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