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人说他是比苏东坡更了不起的一位词人,把豪放派的词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一生留词六百二十余首,且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被人们称为“词中之龙”。
殊不知,这位在文学界有着非凡地位的词人,他也是个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少年战神,梦想着能与霍去病肩并肩作战,只可惜他生活在了懦弱的宋朝。
他就是豪放派大师、抗金使者辛弃疾。
一个令人惋惜至极的词人,一个“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的将军,一个能于万军之中取敌首级,五十骑敢冲锋十万人大营的猛将。
同时,他也是一个被懦弱求和的朝廷逼成了一个郁郁终生不得为将的词派大师!】
武帝时期
刘彻自负的说道:“朕就是这样的皇帝,能给予任何有才的人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他为辛弃疾尚未盘点的人生感到了惋惜,“若是此人能来我大汉,朕也会如对朕的冠军侯一样,不吝啬于他一个爵位。”
“不用看后面的内容,孤就已经知道天幕之人的大概人生了!”曹操自信满满的说道:
“甭管是武将还是文臣,能登上天幕肯定是有天大的本事的,只要出自宋朝,但最后也只能意难平的结局。”
“不过,天幕之人和孤当初很像啊。”
“孤当年想像班定远一样做一个征西大将军,天幕之人也是个想学冠军侯的啊。”
大宋
赵匡胤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忧伤,喜的是上榜之人是一个大宋时期的文人,而且人家能文能武,万军之中取敌首级这可是古之神将才能做到的事情。
况且他本身也是出自军营,对于这种能文能武的人自是更加喜爱。
而忧的则是,他早就已经知道他大宋后面都是什么德行了。
天幕之人再优秀,在这样的宋朝氛围下会有出头之路吗?
【正式说辛弃疾之前,咱们先来从他的作品里看一下,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们先想象这首宋词描绘的画面:
一个老兵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营帐里无法入睡,借酒浇愁,直至乘着醉意,把油灯挑亮,对着灯光擦拭欣赏战剑,做梦般回到了号角连天的军营,依稀重见一场从沙场点兵,到战马飞驰,响箭如雨的悲壮厮杀。
这样的画面让我猜想,那个挑灯看剑的老兵要么是个赤诚报国的勇士,要么是个战争狂人。
好在,词的最后两句告诉了我们答案:他是个渴望为国而战,赢取生前身后功名的英雄。只可惜年纪大了,双鬓已经斑白,空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错,这首自画像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词作,就是出自南宋英雄词人辛弃疾之手。
其实,在写这首表达抗金梦想的词作时,他早已确认过皇上的眼神,那就是忘了北方的金人吧,朕只要能保证在临安平平安安地坐稳龙椅就行了。
但辛弃疾还是要固执地当个杠精,整天“抗金抗金”地纠缠不清,皇帝和大臣们其实都挺讨厌他的。
官家只想安享太平的半壁江山,大官们只想在纸醉金迷的临安乐享人生,你这人居然想打破这“和平”的环境!
来看看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又写了什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又是“看吴钩”,又是拍栏杆。
首先,吴钩是吴地的一种兵器,在文学作品里时常被象征为报国的兵刃,例如唐朝时期大诗人李贺就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所以,大家知道辛弃疾写的诗词纵然才华横溢,也不入朝廷之眼了吧。
纵然辛弃疾他一心想要报国,想要北伐恢复旧地。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与理想隔着的可不是几条街的距离。
那个被杭州西湖暖风吹得醉醺醺的南宋皇上和一班大臣就是假装看不见你,听不懂你,就是无人鸟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请求那些青楼酒肆的少女,来擦一擦一个英雄的泪水。
至于沙场战事,你就在喝醉酒时看看剑,在游览江南名胜时拍拍栏杆,过过干瘾吧。】
“好一首畅快淋漓的沙场之词啊!”汉武帝抚掌赞道:
“真是没想到这种豪放大气的诗词出自那个懦弱的偏安宋朝。”
有志之士纷纷想要以心报国,而朝廷却只想保住半壁江山以求太平。
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三国时期。
刘备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的卢不是我的马吗?”
“大哥,俺都看懂了,你咋还没明白过来?”
“这个辛弃疾他不是在说你的的卢马跑路跑得快嘛!”
“当年的卢可是纵身一跃,带你脱离险境”
孔明的脸都黑了,人家辛弃疾可没有嘲讽主公的意思。
这个张翼德读书读哪去了?孔明开口解释道:“非也!”
“天幕词人的意思是骑着像的卢一样快的马,拉着像霹雳一样的弓,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来借典和比喻表达自己沙场报国的志向!”
说罢,孔明有些惋惜和称赞的意味,道:“之前天幕曾说宋朝文风浓郁、教育普及度高,更是全国遍地的学堂,就连乡野普通的农夫都能让孩子去读两三年书。”
“现在看来,一位能写出如此高质量佳作的人,居然是出身行伍,足可见宋朝文风之郁烈!”
庞统冷笑一声,不屑道:“那又有什么用呢?”
“这宋朝怯弱至极,既不敢如主公一样光复汉室去收复河山,又没有坚毅之心去改变懦弱衰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