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44章 农业机械学家【1 / 2】

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盘点华夏古代四大农书之——《王祯农书》,一个农业机械学家的百科全书!

《王祯农书》是华夏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曾被国外农学专家誉之为华夏古代最有魅力的一部农书。《王祯农书》就是以作者王祯命名的。

王祯,字伯善,为元朝初期东平路泰安州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任旌德县尹,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转任永丰县尹,他在此期间完成了基于古代农业知识、全面论述当时农业生产的著作《王祯农书》。

这部农书集结了南北方的农业知识,并详细绘制了“农器图谱”。

《王祯农书》在四大农书里最为系统全面,不仅记录了华夏北方的农业情况,还详细介绍了南方的农业体系,最早提出了华夏的农业体系。】

“父皇,您瞧瞧,我就说了我的方法管用吧!”刘启兴奋的对汉文帝说道。

元朝是什么朝代来着?好像是外族人的朝代吧?不管了,反正是个离我大汉很远的朝代,所以孤的想法才是第一人。

汉文帝呵呵一笑,“我儿真厉害呢!”

这么简单的方法怎么可能没有人想不到呢,我中夏历史几千年,多少能人俊才不断。在此之前没人去画农图,可能是作者的画技并不咋地。

刘恒如是想到。

至元年间。

大元皇帝兼蒙古帝国大汗的忽必烈也对王祯的上榜感到惊讶,这个优秀的农书出现在唐朝宋朝他都可以理解,却怎么也没料想到会出现在他大元。

作为自幼修习汉家文化的皇帝,忽必烈自然知道皇帝的功绩里也是有修书修史这一项的。

这下,谁还敢私下议论他蒙古人当不了正宗的中夏天子呢?

“没想到堂堂的四大农书居然有一本出自我大元朝,好啊,很好!”

“朕要重重的赏赐这个姓王的汉人!”

【王祯所生活的元代非常重视农桑,不要以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出身就不知道耕地的重要性了。

忽必烈接受臣下的建议劝课农桑,不仅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劝农司,向全国派遣专门进行农业管理和督导的劝农官,并且把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朝廷时常发布劝农的诏令,官员也经常撰写与农业相关的诗文,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而且也为农学类书籍的编写、刻印创造了良好氛围。

《王祯农书》中各卷目都反复强调政府劝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主张官府应该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百姓做好农桑工作,这既是元朝从游牧王朝向农业国家调适的大势所趋,也是王祯个人为官成长经历的真切体会。

这本长达13万字的农书,除了文字记载外,有五分之四的内容以图表形式展现,详尽呈现了当时的农耕工具。

王祯出生在山东,后来曾在安徽和江西担任地方官员。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也去过富庶的江浙一带。

在任职期间,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用自己的俸禄兴办学堂,鼓励当地的士绅捐资助学。

他关心民生,针对夏季河流易泛滥的问题,组织人力修建河坝,并带来一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当地。

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真心实意地想为民办实事。有一天,王祯召集家仆:“今天把库房里的农具拿出来,咱们一起去干活。”

家仆们都感到惊讶,因为其他官员忙完政务后休息的时候会去会见当地的士绅,而王祯却要亲自下地劳作。

原来,王祯心中早有计划,他觉得西面的一片空地荒废可惜。

他亲自率领家人和家仆动手挖掘了一个池塘,后来家人才知道他打算种植莲藕。莲藕种植简单方便,头一年种植后,下一年只需适当维护就能获得丰收。

他还在池塘里撒下鱼苗,表示等到秋天莲藕收成,鱼苗也能长大,这样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帮助穷人。

王祯从小就明白农业的重要性,多年来他不仅精通各种农书,还亲自动手参与农活。

他规划了一片空地,将中间用于种植水稻,周围则种植了桑树。

有了桑树,便能提供足够的食物给蚕宝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此外,水塘边上还种植了枣树和木棉。他还邀请一些农户来参观,向他们介绍套种的优势,既方便用水,又能年年获得丰收。】

“这倒是个人才啊!”刘邦被天幕上示意的王祯自给自足的一套小生态链给震惊住了。

乃公当时在泗水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简单又聪明好用的点子呢!

“如今大汉处处捉紧,着实困难,就连宫中用度都要时常缩给,今日一见王公妙计,让乃公心里忽然一亮啊!”

吕雉白了一眼刘邦,冷漠道:“你是想让你的那些小孩吃不饱饭而瘦骨嶙峋?还是想让你的嫔妃走不动路瘦脱了相?”

“怎么?是想拿我和太子缩给?”

“堂堂大汉的皇帝,富有四海,难道还供养不了一个未央宫了!”

“你!”刘邦被吕雉这么一噎,迷糊糊的酒意也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