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浪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1991年11月20日,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钢化玻璃。窗外长江上的货轮拉响汽笛,声音沉闷得像垂死病人的呻吟。桌上摊开的《长江日报》头版赫然印着《珠海特区开发遇冷,多家房企资金链断裂》的标题,配图里那片烂尾楼群正是他三个月前吹嘘的“台商产业园“。
“老板,澳门那边来消息了。“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液压声,打断了谢一扬的思绪,“何先生说那四亿贷款下个月到期。“
谢一扬的指尖在玻璃上顿住。透过自己的倒影,他能看到身后投影仪上的财务报表——珠海地皮泡沫破裂后,扬帆集团的现金流已经绷得像根即将断裂的钢丝。
“周明远呢?“谢一扬转身,皮鞋碾过地上散落的报纸,“省委不是刚拨了二十亿救市资金?“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周秘书长说那笔钱优先给有"政治意义"的项目。“保镖顿了顿,“比如国企改制。“
谢一扬的目光突然钉在报纸第三版的小标题上:《武汉国棉三厂启动改制,三千职工面临下岗》。配图里,一个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抱着机床痛哭,旁边站着穿西装的年轻干部,手里拿着封条。
“柱子,“谢一扬突然笑了,手指在那个痛哭的工人照片上点了点,“你说这些下岗工人最需要什么?“
张铁柱的处理器嗡嗡运转了两秒:“工作?“
“准确地说,是希望。“谢一扬按下桌上的对讲机,“通知人事部,明天挂牌成立"江城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他故意拖长音调,“国企改革配套服务。“
窗外一道闪电劈开乌云,照亮了谢一扬嘴角的冷笑。在那个瞬间,他已经算好了这笔账:三千名下岗工人,每人收取五百元中介费,就是一百五十万现金。而如果再从他们工资里抽成
暴雨拍打着玻璃,像是无数下岗工人绝望的哭声。
1991年11月25日,武汉国棉三厂大门口
寒风卷着碎雪打在李卫国脸上,这个四十五岁的八级钳工紧了紧洗得发白的工装领口。厂门口贴着鲜红的《改制公告》,上面“解除劳动合同“几个黑体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老李,听说没?“同车间的王师傅凑过来,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有个劳务公司专门帮下岗工人找工作,说是往南方大厂子送。“
李卫国皱眉:“靠谱吗?要交钱不?“
“五百块中介费,包进东莞电子厂。“王师傅压低声音,“我闺女在厂办听说,这公司来头不小,有政府发的什么再就业工程资质。“
李卫国摸了摸内兜里刚领的“买断工龄“补偿金——两万四千元,是他二十六年工龄的全部身价。五百块,相当于他女儿半学期的学费。
“走,去看看。“李卫国拽着王师傅往厂区礼堂走,那里已经排起了长队。
礼堂门口挂着崭新的横幅:《江城劳务&国企改制再就业对接会》。门口站着两个穿黑西装的年轻人,正在检查下岗工人的“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排队登记,交五百押金。“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坐在办公桌后,头也不抬地递过表格,“签完合同三天后集合,专列送东莞。“
李卫国接过合同,眯起老花眼仔细阅读。第三条写着:“乙方月薪不低于1200元“,第七条却有一行小字:“甲方有权代扣代缴各类费用“。
“同志,这"各类费用"是指“李卫国刚开口,就被金丝眼镜不耐烦地打断。
“社保!住宿!吃饭!“眼镜男敲着桌子,“爱签不签,后面还有两百人排队呢!“
李卫国的手有些发抖。1200元,比他在国棉厂的工资还高两百。女儿明年高考,老伴的类风湿要吃药他咬了咬牙,在合同上签下名字,数出五张百元大钞。
他没注意到,礼堂二楼的单向玻璃后,谢一扬正端着咖啡,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
“第三十八个。“谢一扬对着耳麦说道,“通知东莞龙哥,第一批至少三百人。“
咖啡杯底映出楼下队伍中一个年轻女工的身影,她正把中介费塞进内衣暗袋。谢一扬记得她——资料显示是国棉厂的质检员,二十六岁,有个瘫痪在床的父亲。
多么完美的猎物。
1991年11月28日,扬帆大厦会议室
投影仪将“江城劳务“的财务报表投在墙上,谢一扬的红外线笔停在“预收中介费“一栏:185万元。
“三百七十人,每人五百。“财务总监刘志强汇报道,“按龙哥那边的协议,我们还能从每人工资里抽60。“
谢一扬的笔尖移向“预计月收入“:2664万元。这个数字让他微微皱眉。
“太少了。“谢一扬突然开口,声音像刀刮玻璃,“告诉龙哥,抽成提到70,住宿费另算。“
法务总监林志强推了推眼镜:“谢总,劳动法规定中介费不得超过首月工资的20,我们这“
“那是正规用工。“谢一扬冷笑,按下遥控器切换幻灯片,“而我们的工人签的是这个——“
屏幕上出现一份《劳务派遣协议》,关键条款用红圈标出:“乙方自愿接受弹性工作制““同意综合工时制““接受绩效浮动工资“。
“再加上这个。“谢一扬又调出一张照片——工人们按手印的集体签名册,“集体合同,特别约定优先于劳动法。“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文件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但对付那些连字都认不全的下岗工人,足够了。
“还有问题吗?“谢一扬环视众人,目光最后停在市场部总监身上,“媒体那边怎么样?“
“《长江日报》明天发专访,“市场总监赶紧汇报,“标题是《民营企业的社会担当——记江城劳务助力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
谢一扬点点头,转向张铁柱:“周秘书长那边?“
“省人社厅刚批复,“机械臂保镖调出红头文件投影,“把我们公司列入"再就业示范基地",每介绍一名下岗工人,政府补贴200元。“
谢一扬终于露出笑容。三百七十人,又是七万四千元进账。而这才刚刚开始——武汉有二十七家国企正在改制,至少五万工人等着被收割。
“通知龙哥,“谢一扬站起身,整理西装袖口,“我明天亲自去东莞,看看他的"工厂"够不够大。“
1991年11月29日,东莞郊外某电子厂
谢一扬的奔驰s600停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前,车轮碾过积水的坑洼,溅起浑浊的泥浆。厂区围墙上“严禁攀爬“的标语已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用红漆新喷的“招工火热进行中“。
“谢老板!“一个满脸横肉的光头大汉迎上来,脖子上小指粗的金链子晃得人眼花,“久仰大名啊!“
谢一扬微微颔首,目光越过龙哥的肩膀,看向厂房里隐约晃动的人影。流水线的噪音隔着老旧的墙壁传来,像是某种巨大机械兽的喘息。
“条件简陋,别见怪。“龙哥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但保证安全,条子来了有暗道。“
谢一扬跟着龙哥穿过昏暗的走廊,两侧是堆满杂物的车间。工人们低着头在流水线上忙碌,没人敢抬头看这群不速之客。空气里弥漫着焊锡的刺鼻气味,混合着汗臭和霉味。
“这边是宿舍。“龙哥推开一扇铁门,里面是两排三层铁架床,床单脏得看不出颜色,“十二人一间,每人每月收150住宿费。“
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潮湿的水泥地上,发出黏腻的声响。他注意到墙角堆着的行李箱——正是国棉厂工人们带的那种老式人造革箱子。
“工资怎么发?“谢一扬突然问道。
龙哥搓了搓手:“计件制,做得快的每月能拿一千五。不过“他压低声音,“要扣700管理费,300住宿,100水电,50工具磨损“
谢一扬心算了一下,工人实际到手不到350元,相当于承诺工资的30。比他要求的70抽成还要狠。
“安全吗?“谢一扬看向天花板角落的监控摄像头。
龙哥哈哈大笑,金牙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诡异的光:“谢老板放心,咱这儿的工人都是"自愿"的。“他特意加重了最后两个字,“合同他们自己签的,手印自己按的,闹到哪都不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